当前位置:首页 >银行 >

一年为投资者创收近1万亿元!这个市场你参与了吗?

来源:金融时报   2022-02-26 12:22:47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银行理财行业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回归本源、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符合预期。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与此同时,随着监管架构日益完善,银行理财行业持续提升资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资渠道、缩短投资链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大提升。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银行理财市场发生了积极变化:规模稳步增长并且整改进程加快,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占九成以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社会责任投资规模扩大;理财投资者数量再创新高,理财产品体系也更加丰富多元。

业务模式逐步回归资管本源

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发布,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资管领域改革的序幕。此后,银保监会持续推动同类资管产品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产品发行、销售管理、投资运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则,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2021年以来,在资管新规大框架下,银行理财配套细则进一步完善。同时,监管机构也不断敦促银行按时完成整改计划。光大证券(行情601788,诊股)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从监管角度,银行理财不仅需要按时完成净值化转型,更应该着重提高新产品的成色和质地,包括但不限于估值方法的使用、产品形态的规范等。

从数据可以看出,银行理财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业务模式逐步回归资管本源,整改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显示,一是银行理财业务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对于个别银行剩余的少量个别资产,按照监管要求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并尽快清零。二是保本理财产品已由资管新规实施前的规模近4万亿元,缩减至2021年底清零,刚兑预期逐步被打破。三是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四是同业理财持续压降,多层嵌套大幅减少。截至2021年底,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6月份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久期、投资范围、估值和流动性管理等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之后,此类产品逐步整改规范,规模增速下降,但在理财市场中占比仍然较高。《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市场存续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316只,存续余额达到9.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89%,增速较去年同期减少41.95个百分点。2021年,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累计募集金额达到67.9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募集金额的55.61%。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现金管理类产品配置债券类资产合计占比84.61%,高出一般理财产品16个百分点。

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稳步推进

自全国首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于2019年开业至今,监管部门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的原则,已批准29家理财公司筹建 ,其中24家获批开业。《报告》指出,2021年,理财公司募集资金规模44.08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36.08%。截至2021年底,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近六成,且全部为净值型产品。

从市场参与主体来看,国内理财市场获得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青睐。目前,已有4家外方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3家已获批开业,也有部分理财公司计划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理财公司积极创新,产品体系日益丰富,且不同类型的理财公司在产品结构、投资资产等方面呈现不同特点。比如,中银理财推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等相关主题产品;为更好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于业内首推因客周期滚动投资产品。中邮理财大力参与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通过该类创新型权益性产品,聚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资产,共计参与投资7笔REITs 项目,为“固收+”产品策略提供有效补充。

银行理财业务加快转型不仅是为了监管合规,更是一场竞争力大比拼,不同银行间竞争加剧、分化明显。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郑忱阳表示,“大型银行在规模、客户、资金、经验和牌照等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多元化的渠道资源、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智能化的金融科技是理财转型‘利器’,转型进程较为领先。”相比之下,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截至2021年底,存续理财产品的机构数量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减少了90家。

同时,代销却成为不少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新赛道”。《报告》指出,剔除母行代销的情况,截至2021年底,共有97家银行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代销余额1.60万亿元。其中,城商行机构数量最多(为88家),股份制银行代销理财公司产品余额最大(余额占比 60%)。

“从规模、能力、人才等因素来看,中小银行把代销业务做大做强是一条可行路径。”董希淼建议,中小银行应当抓住窗口期完善代销系统,培育理财顾问等人才队伍,打造理财产品“超市”等。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行业持续提升资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资渠道、缩短投资链条,更加精准高效支持实体经济,大力践行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约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8%,有效实现了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同时,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理财产品期限不断拉长。全市场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138天,大幅增长至去年12月份的481天,为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提升。截至2021年底,理财资金投资债券类资产21.33万亿元,占比68.39%,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加19.43个百分点。

从具体投向来看,ESG成为银行理财发力领域。2021年,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200亿元,投向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扶贫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2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万亿元。当年累计发行ESG理财产品49只,合计募集资金超600亿元。截至2021年底,ESG 主题理财产品存续余额达96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

此外,设立并扩容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被视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一大突破。自2021年12月6日起,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四家试点机构首批各发行一只养老理财产品,均于2021年12月完成了产品募集。市场期待更为丰富多元的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需求。

郑忱阳表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金融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将更倾向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养老金融等重点领域,以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业步入提质升级新阶段

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完善理财业务监管规则,逐步形成了贯穿资管机构经营主线的监管法规体系,全面覆盖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销售消保、风险内控等关键环节。2022年,在更完善的监管框架和改革开放新机遇之下,银行理财行业将步入提质升级新阶段。

在专家看来,银行理财规模稳步增长具有多重积极因素支撑。王一峰具体分析认为,一是银行具有推动理财业务稳定增长的诉求。二是代销渠道不断拓展,为理财公司提升客户触达能力、做大资产管理规模提供了重要抓手。三是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客群基础,同时由于尚没有可以完全替代的资管产品,大众客群对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粘性。四是银行理财稳健的投资风格、不断丰富的产品体系,有望较好地承接居民资产配置转换需求。

但规模增长并非唯一目标。在资管业务统一监管下,监管套利逐步消失,打造先进的产品体系、提升投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董希淼表示,理财公司应尽快转变投资管理模式和产品研发模式。在产品体系上,应搭建包括商品类、外汇类、权益类以及另类资产等在内的资产体系,开展对不同类型资产的针对性投资,逐步实现大类资产配置。

王一峰也谈到,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但政策支持下银行理财公司享有更广泛地参与市场等多重政策红利。2022年,预计银行理财将进一步加大“固收+”产品拓展力度,渐进式开展权益投资,积极创设ESG、养老理财等特色产品。

此外,根据《报告》,2022年,银行理财行业将继续提高资产配置的专业性、效率性和灵活性,发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引导资金进入国民经济关键环节、核心领域,在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投资、高精特专、乡村振兴、普惠小微、共同富裕等领域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同时,理财市场机构将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汇集中长期资金、灵活配资资产、穿越周期波动的功能作用,抓住广大居民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巨大刚需,满足理财投资者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需求,积极帮助居民在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财富,提升抵御风险能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