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外汇 >

寄情于文学的绿色金融专家蓝虹:碳市场会更好

来源:中新经纬   2021-08-17 20:22:42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17日电 (马静)8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满月。上海环境(行情601200,诊股)能源交易所统计结果显示,近一月内,碳价变动幅度较小。8月16日收盘价51.00元/吨,较前一日下跌5.56%,较7月16日开市的收盘价下跌0.45%。未来全国碳市场会如何发展?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中有什么作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如何,前路在哪?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经纬客户端对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进行了专访。

蓝虹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的畲族人,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深耕十几年。她曾任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金融行动组高级技术顾问(2006-2007)、世界银行绿色金融项目技术专家(2007-2010),在人民大学从事绿色金融领域科研期间,还远赴贵州贵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担任绿色金融管委会主任(2017-2020)。

从事研究和实践之外,蓝虹时常会利用闲暇时间撰写散文抒发生活工作感想。今年8月,蓝虹的散文集《山有木兮木有枝》还荣获第三届国际东方散文奖二等奖。在谈到这一殊荣时,蓝虹说:“绿色金融是一生所求,而文学只是爱好,是在做绿色金融的严谨严肃中,找到放松和宣泄、激情和平静的一个出口。”

未来全国碳市场如何发展?

谈到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蓝虹表示:“作为绿色金融的一部分,全国碳市场的推出本身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首批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是两千余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一启动就成为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不过,她也指出,由于参与主体缺乏多样性、金融机构尚未加入等因素,全国碳市场目前的活跃度还不够。

蓝虹认为,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对于相同的减排目标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交易主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可以推动卖者和买者的自然分化。由于目前首批进入全国碳市场的主要是电力行业,其生产标准化、同质性较强,面临碳排放标准的反应常常是一样的。从欧盟碳市场初期的发展经验看,参与主体从一两个行业不断扩充至十余个行业后,差异性和多样性加大,碳市场的活跃度才提升起来。

“从整体看,区别于二氧化硫等的区域传输,二氧化碳是全球传输,其减排带来的效益跨越区域的限制,具有全球共享性,因此会出现全球外部性特征。碳市场就是将这种‘外部性’特征内在化的一种方式,交易纳入的范围越大,外部性内在化的程度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作为一种减少交易费用的中介,积极参与碳市场能够让买者和卖者跨区域、跨空间进行交易。”蓝虹建议,碳市场应该提高金融机构的参与度。

事实上,包括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内的多位专家都曾表示“碳市场本质上是金融市场”。蓝虹解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使一吨碳的排放权转化为一种资本形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碳期货、碳远期、碳排放权抵押、碳交易保险等金融产品,碳金融产品和碳市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机构进入碳市场,会提高市场活跃度。而碳市场的活跃度增强之后,又会刺激和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出更多的碳金融产品和工具。”

蓝虹认为,当前全国碳市场虽然还不够广泛、活跃,但毕竟这是开始给碳排放权定价,为刺激金融机构开发、创新碳金融工具打下了基础,“未来会越来越好”。

此外,蓝虹还提到,碳配额分配主要有免费分配和拍卖两种形式,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试点,在碳市场交易初始阶段都采用了免费分配方式以减小改革的阻力,减缓参与企业的压力。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完善,将会逐渐增加配额拍卖的比例。

蓝虹建议,在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明确目标下,尽快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规划,确定全国总量控制目标、配额分配机制,明确各层级的减排任务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配额。

绿色金融在“双碳”目标中有何作用?

“其实我们个人也是有机会参加碳交易的。”谈及普通人如何参与“双碳”目标建设,蓝虹笑着提起了在贵州贵安的挂职经历,“我们当时把扶贫和自愿减排结合在一起,鼓励一些贫困家庭农民在生态敏感区域种树。之后我们再对这些树产生的碳汇进行核算,经认证挂牌后就可以在平台上售卖。农民获得收入后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植树。”

数据显示,该项目开发合计有1500户贫困户受益,共计开发单株碳汇11209户446万株,年可交易碳汇金额1338万元。蓝虹表示,强制性减排市场一般个人无法参与,但可以再开发一个自愿减排市场。

听蓝虹讲述,贵州贵安是她探索通过绿色金融将青山绿水转变为金山银山的一块“试验田”。“经济发展和绿色发展之间存在一些矛盾,绿色金融就是实现两者协调共赢的手段。”蓝虹认为,由于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导致的,需要通过走新型绿色低碳的工业化道路来解决。对于那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传统工业的地区来说,这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以往通常采用末端治理,但国际上现在都提倡源头治理,在工业化前端就先建立起绿色生产清洁生产机制。“在一张白纸上画绿色和去把已经变黑的纸再抹绿,显然前者的成本要低,效果要好。”

“绿色金融是低碳绿色项目的保姆。”在蓝虹看来,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帮助各种低碳绿色技术落地、引导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碳环境容量定价以及规避风险等方面来助力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新增绿色金融需求为2.048万亿元,但2019年新增绿色资金供给只有1.43万亿元,缺口0.618万亿元。

中国绿色金融前路在哪?

从2016年开始,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之前,中国绿色金融主要集中在信贷方面,始终在跟着发达国家的步伐走。2016年之后,中国的绿色金融快速发展。”蓝虹说,从跟着别人跑到居于领先地位,中国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此前透露,截至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整体较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贷款不良率。中国还首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截至2020年末,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36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1%;绿色债券余额1350.5亿元。

政策层面也在加速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央行在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减排效应重点领域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此外,蓝虹强调:“在绿色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绿色金融金额一定要和绿色金融标准以及绿色金融目标紧密联系,绿色金融资金才能与绿色项目、绿色目标精准对接。统一绿色金融标准,并严格按照绿色金融标准审核项目,杜绝洗绿、漂绿、混绿的发生非常重要。”

提到对中国绿色金融的期待,蓝虹表示,很多人可能会把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混为一谈,但从目前政策的实施来说,这两者不一样。普惠金融政策更强调短期帮扶效果,绿色金融目标则更专注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地方自然资源丰裕但经济却欠发达,我希望未来的绿色金融能够使具有生态资源的地区既走向致富道路,又能保有青山绿水,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新经纬APP)

蓝虹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