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银行 >

专访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吴巍:AI将重新定义传统产业 催生千亿级市场和伟大公司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21-03-24 15:23:52

人工智能正在给全球带来一次新的革命。据中国信通院方面数据,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1565亿美元,增长率为12%,我国的产业规模约为31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5%,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已达千余家。

人工智能企业的成长与创新离不开资本的助力与支持。来自投中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0年投资交易量达338起。其中,应用及平台赛道更受资本青睐,融资规模占比高达59%。

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宣布成立。该基金是由上海国盛集团、临港集团联合发起设立,市区两级政府财力、大型国有产业集团、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的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首期规模人民币10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最终将形成千亿级基金群。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吴巍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分享了该基金的布局逻辑与投资方法论,并从产业投资的角度谈及了当下人工智能投资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不仅赋能产业 人工智能一定将重构产业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以直投为主,母基金的设置更多的是打造影响力、产业协同方面的考虑。”吴巍告诉记者,基金开始募资时也经历了较为艰难的时刻,人工智能与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行业不同,后者的技术演进、产业路径、商业模式相对清晰,无论是学习还是赶超都有经验可循。但人工智能无论是技术发展曲线还是最新应用进展都还处于快速变化、迭代过程中,尤其是在应用落地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经验参考。此外,人工智能经历了此前的技术狂热期后,部分公司的估值处于高位但实际营收、利润增长却相对迟缓,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为泡沫的质疑和讨论。

“这是一项新技术在发展、落地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吴巍表示,“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智能化决策,而智能化决策不但能提升生产端效率,还能够激发需求端潜力。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范围内的货币和财政刺激对需求提振的边际效率开始下降,国内去产能、去库存的供给侧改革及时缓解了供需‘量’的不平衡,关于供需‘质’的不平衡,还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新解’。比如白色家电行业,过去扫地需要扫帚,拖地需要拖把,但现在扫拖一体的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同样,普通的水杯大家不会想买第二个,但能检测身体指标的杯子则会激发再次购买杯子的需求。”在她看来,AI技术融合了传感、通信、计算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自动化,用软件重新定义了传统产品的形式和功能,对产业的影响不仅是赋能,更是重构。

“在这一过程中,AI对制造业的革新重构我们会重点关注。”吴巍告诉记者,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占全球产出的28%,体量巨大,通过参与全球供应链也逐步积累了一些优势,但从生产效率和附加值来看,仍有非常大的效率提升空间。从另一方面来看,如今的网红经济时代,消费端的需求越来越碎片化、个性化,这将反向传导到供应链,实质上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小单快反、智能化柔性生产的要求。“AI技术对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核心是根据需求快速调度资源去组织生产,实现网络协同的最优结果,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场AI技术重构传统产业的机会。”

以投资为手段培育产业 而非仅仅寻找可投资标的

记者注意到,自2020年9月完成中基协备案正式启动对外投资,目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已投资了智能汽车“芯片+算法+开发平台”完整解决方案供应商地平线、CMOS图像传感器龙头企业格科微、AI芯片设计上游的EDA平台国微思尔芯、企业数字化的实施载体滴普科技等多个项目,其中7家已启动科创板筹备工作。

据吴巍介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类是早期科技企业,“我们会看一些技术突破尚需些时间,一旦取得突破能够提升行业效率的公司,算力、算法、通信、数据处理、新型应用都是我们关注的领域。”吴巍表示,“另一类是积极将AI技术应用于各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这类企业尚处于和传统产业的打磨过程中,当前市场份额可能并不大,毛利率还在提升,但未来可能产生更大的产业生态协同效应,我们也很认可它的价值。”

“作为产业投资基金,我们是以投资为手段去培育一个产业,而非仅仅寻找可投资标的。”吴巍向记者解释道,“外界看到的可能是我们陆续投资了传感器、算力、算法等一个个企业,但这背后是我们对于技术周期、资本周期、经济周期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三个周期动态的投资组合管理。我们觉得产业投资需要长期主义,希望布局对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有价值、会助力产业形成网络协同效应的公司,这也是能穿越周期的千亿级公司的机会所在。”

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通过上下游协同、技术与产业链接为被投企业赋能正在被越来越多投资机构重视。据吴巍介绍,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设有专门的投后赋能服务小组,帮助被投企业及子基金的生态企业对接上海乃至长三角的各项科创服务和引进落地。“一方面,上海对产业和人才的扶持力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其实吸引高端人才很多时候并不是给到他多少资金,而是上海的城市治理、生活体系。比如人才聚集、高效政务、甚至是随时可以听音乐会这样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此外,吴巍表示她们也很关注对新一代科技创业者的成长陪护和支持,2020年已协助80%以上被投企业匹配技术应用落地场景。“我们发起成立了基金的生态品牌—‘上海AI会客厅’,希望集聚‘政产学研资’力量智慧,通过与上交所共建‘科创板AI产业工作站’、科创营、技术与场景对接、行业闭门研讨等形式,帮助创业者获得更多助力。”

技术落地产业不应狂热 要回归商业本质

近两年来,AI创业公司更加务实,在行业中沉淀得更深了,是吴巍在投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的变化。“尤其是头部公司,在增强自身商业壁垒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比如优化自己的产品形态、降低业务定制的比例、开拓新场景等。”在她看来,此前从AI技术到相关产品,市场上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狂热期,但技术落地产业不应该狂热,一定要回归到商业本质。“企业该如何提升毛利率、还能拓展哪些营收渠道、需要增强哪些核心竞争力都要算清楚,只有直面这些难点痛点,整个产业才可能健康向前发展。”

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科创板开板,部分AI“独角兽”企业纷纷提速上市,希望从二级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但这一过程似乎又不尽顺利。公开数据显示,仅今年前两个月,科创板和创业板已有超50家企业IPO折戟,这其中,包括了不少芯片、人工智能领域曾经的“独角兽”企业。在吴巍看来,资本市场上述短期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如果企业实际营收达不到相应标准、商业壁垒尚未稳固、长尾效应尚未解决就过早上市,对它反而不是好事。这会打乱企业的正常发展节奏,束缚它的创新活力。要成就伟大的公司,上市不应该是其唯一的目标,而应该从长期主义出发,增强核心竞争力。”

“从历史长河来看,AI领域的投资才刚刚开始。”吴巍认为,“AI的1.0时代,是Google、FACEBOOK等大公司开始提供一些开源的算法框架,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的尝试;2.0时代中,AI技术已经能够落地为产品,应用于安防等领域,但场景相对受限;近年来越来越多公司在往AI 3.0时代走,他们更加注重产品+服务,注重与行业打磨及整合,已经出现了百亿级别的公司,但我们一直在追踪4.0时代的到来。”

如今,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在吴巍看来,数字化转型正是走向AI 4.0时代的基础。“此前一批互联网公司基于数据形成强网络协同机制,快速成长为千亿级别的公司,而数字化转型则通过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形成超级节点,AI在此基础之上将实现更为高效的决策,使得传统产业能够形成如互联网公司一样庞大的网络协同效应。”吴巍认为,一方面,AI将帮助企业实现技术、资本、人才、设备等内部资源更精确和快速的配置;另一方面,AI将帮助企业与产业上下游、协同方建立更强的连接,在产业生态圈或产业联合体中形成广义的数据互联和智能决策。“在各方面更为成熟的4.0时代到来时,AI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变革和颠覆必将催生千亿级别的市场和好公司,这是我们正期待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场景汇”APP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