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来源:华泰证券   2022-03-07 12:22:42

产品精细化是未来国内财富管理大势所趋,能否触达优质底层资产有望成为决胜之关键,手握流量却无法依靠资产端实力形成差异化产品的机构或褪去光环。

1、逐鹿大财富,掘金弄潮儿

本篇报告是华泰金融团队大财富管理系列研究之三,着重探讨银行财富管理的赛道升级、格局演绎与生态重构。

中国经济旧动能切换带动大财富管理底层逻辑变迁:资产端,产品底层标的从地产基建转向实业,考验资产管理“真能力”;资金端,居民财富由地产信托和刚兑理财转向多元资产配置,催生财富管理“真需求”。

大财富管理 成为打通社会资金到底层资产的桥梁,向资产配置、产品创设、客户经营等多链条联动的新生态升级。

当前国内财富管理市场足够大,群雄逐鹿未见分晓,各家银行跑马圈地拓客、客群分层竞争,未来走向精耕细作是必然趋势。

赛道模式升级要求 大财富管理资产端+产品端+客户端+运营端四大环节协同 ,分别解决:如何获取优质的底层原料、如何搭建产品服务体系、如何将最对的产品服务匹配给最对的人、如何实现全链条高效协同。

当 前银行财富管理千帆竞发,或精耕某一环、或覆盖全链条,各类业态 均有望脱颖而出。

跑马圈地初期,客户端掌握广阔渠道和优质流量的银行最先登上舞台中央; 而中长期来看,能否在产品端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体系、能否在资产端获取优质的实体资产,将成为中长期比拼的胜负手,关键在于动态追寻财富赛道弄潮儿。

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1)当前市场对银行财富管理的关注集中于个别业务层面,如客户端、产品端。 本报告从国内经济动能切换、大资管市场重塑的大视角下,提出银行大财富管理生态架构,打通“底层资产-产品创设-客户经营-协同运营”的全方位生态闭环,并强调资产端实力对于中长期比拼的重要性。

2)当前市场对银行财富管理的中长期格局演绎认识不足,更多关注龙头银行,对有潜力的银行关注不高。 我们认为国内市场空间足够大,各家银行跑马圈地、格局未定,未来必将迎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或在某一环精耕细作,或覆盖全生态链,每种模式均有望在财富赛道脱颖而出。

客户端占优的银行最先登上舞台中央,而中长期更要比拼产品端、资产端,关键在于以动态视角追寻财富赛道弄潮儿。

2、时代大势:底层逻辑变迁,大财富管理赛道升级

底层资产变迁要求真能力,资金配置变迁催生真需求,大财富管理赛道迎来模式升级。

资产端,经济新旧动能切换带动金融体系底层资产迁徙,资管产品底层标的也将告别地产基建、转向实体企业,从“非标期限错配”迈向风险收益匹配的“真资管”时代。相较地产和基建,实业资产更考验资产管理“真实力”,并需要机构将不同风险收益的产品分层匹配给最合适的客户。

资金端,居民财富从存款+地产+刚兑理财加速迁移至多元投资,从单一理财到资产配置的理念变迁催生专业财富管理需求,机构不仅要做渠道、有好产品,更要提供资产配置、财务规划等全方位服务。

融合了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大财富管理生态,成为打通社会资金到底层资产的桥梁,并向全生命周期、拉长持有周期、与客户长期利益一致的存量经营模式升级,也必将迈向专业投研、资产配置、产品创设、客户经营等多链条协同联动的新生态。

资产端:底层资产转向实体企业,需要资产管理“真实力”

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切换,传统地产+基建模式转向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模式。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以传统制造业和地产、基建为主导的旧动能面临压力,而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有望接力增长引擎。

2020年以来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不断强化: 一方面, 多措并举全面落实“房住不炒”是政策长期导向; 另一方面,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关系密切的基建投资或受一定影响,且发力方向将从传统基建向“两新一重”领域不断倾斜。

与此同时,政策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导向明确,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重点提及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随着经济模式升级,整个金融体系的底层资产逻辑也发生剧变。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血脉,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共筑良性循环。

在过往的地产基建时代,重资产特性有赖于银行的信用支持,这决定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其底层资产主要通过银行表内信贷、表外各类非标,最终连通至地产与城投平台。而随着经济发展模式升级,金融体系的底层资产也将从传统地产、基建不断转向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实体领域。

由于实体产业主体更加丰富、融资需求趋于多元,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渠道有望齐头并进。一方面,以企业股权资产为主的资本市场有望迎来大发展,与新经济产业崛起构建循环;另一方面,银行对公信贷结构也将从地产基建不断倾斜向制造业。

资管产品底层标的也将告别地产、转向实业,从“非标期限错配”时代迈向风险收益匹配的“真资管”时代。 回顾过往时代的资管产品,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信托、券商资管等,大多通过非标和期限错配实现“刚兑”,底层标的最终配向长久期的地产和城投平台,在以地产和基建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能够赚取稳定高收益。

而当前,房地产已告别高增长阶段,国家倡导“房住不炒”导向明确,随着上一时代红利逐步褪去,以地产为底层的投资收益率趋于下行、风险趋于上升。同时,资管新规推动净值化、破刚兑、去嵌套、去资金池,以往基于拉长久期配向非标的产品模式已难以为继,底层资产中非标占比将逐步下行。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虽然目前大资管市场总盘子在经历压降后已恢复至 2017 年水平,但内部结构其实已发生剧变。底层资产以地产非标为主的银行理财、信托规模占比从 2017 年末的 25%、18% 压缩至 2020 年末的 21%、14%,而底层资产以实体企业股权或债权为主的公募、私募基金规模占比则明显提升,从 2017 年末的 15%、9%提升至 2020 年末的 23%、14%。

底层逻辑切换之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业将成为未来财富管理产品的优质底层资产,要求机构“真实力”。

相较地产和具有政府信用背书的基建项目,实体企业的风险收益更加匹配、更为分化,更考验机构在大类资产配置、市场投研等方面的资产管理“真实力”,且要求机构具有“将不同风险收益的产品分层匹配给最合适的客户”的财富管理能力, 大财富管理最终必将迈向专业投研、资产配置、产品创设、客户经营等多链条协同联动的新生态。

资金端:从单一理财到资产配置,催生财富管理“真需求”

居民财富体量可观,但资金配置仍以房地产和存款为主,所持资管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间接配向房地产。

2020 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约 241 万亿元,相对于同期 GDP 的 2.4 倍、社融存量的 85%,规模可观。 但目前居民资产仍集中于房地产、存款,据央行,2019 年城镇居 民住房资产在家庭总资产占比达 59.1%; 金融资产占比仅 20.4%,其中 39.1%为现金及银行存款,且所购买的理财、信托等资管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底层资产是最终配向 房地产。 在家庭总资产中,直接持有的房地产和现金及存款共计占据约 67%,资产配置结 构与美国等发达市场差异较为明显。

居民财富正在从存款+房地产+刚兑理财加速迁移至多元金融投资,孕育财富管理广阔增量空间。

一方面,随着经济不再过度依赖地产刺激、房价快速上涨预期弱化,居民直接持有的房地产比例有望下降;另一方面,过往时代的地产信托、刚兑理财等资管产品收益率难再维持,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过往产品优势消退、资本市场大发展等因素共同催化下,居民理财需求将更趋多元,资金配置向股票、基金、净值化理财等金融投资拓展,财富配置方案将迎来大转变。

随着居民资金从房地产和存款转向多元金融投资,财富管理市场有望承接广阔增量资金。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从单一理财时代到资产配置时代,居民理财理念变迁催生专业财富管理需求,财富管理机构价值凸显。

过往地产信托、刚兑理财等产品具有无风险、高收益特性,投资者只需关注不同产品期限对应的不同收益率,不必特别关注背后的投资端策略差异,导致居民缺乏产品筛选、配置、自主交易能力的培育,也不习惯于接受收益波动乃至部分时间的亏损。

而随着居民投资从单一产品逐步拓展至股票、基金、净值化理财(形态也趋向公募基金化)等产品,风险与收益将更为匹配,需主动关注海量产品背后的运作策略差异,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水平和收益目标来筛选合适产品,同时也需要忍受资本市场和产品净值的高波动性。

此时财富管理机构的重要性应运而生,要从单纯销售产品的“渠道”升级为帮助客户做资产配置、财务规划、并长期陪伴客户的专业投顾,能力强的机构还可以培育专属自己的特定客群和产品服务体系,形成大财富生态内部循环。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大财富管理走向 C 位,是打通社会资金到底层资产的桥梁

大财富管理走向 C 位、迎接赛道升级,成为打通社会资金和底层资产循环的桥梁。

资产端, 底层标的从地产基建转向实业,告别了非标期限错配模式,需要资产管理“真实力”,构建囊括人才团队、市场投研、大类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全方位体系。

资金端, 理财理念从单一理财转向资产配置,告别了刚兑属性产品,催生财富管理“真需求”,专业机构不仅要做渠道、有好产品,更要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财务规划、财富传承等全方位服务。

融合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大财富管理”生态,成为打通社会资金到底层资产的桥梁,带动居民财富和实体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大财富管理不再是雁过拔毛的流量生意,而是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拉长持有周期、与客户长期利益一致的存量生意。

相较于过往单一产品销售模式,大财富管理必将进入资产端、产品端、客户端、运营端多业态模式竞争的新时代。

商业银行在资金、资产两端均有独特禀赋,在财富管理市场地位举足轻重。

资金端,凭借广泛的网点布局和账户体系,银行具有良好的零售及对公客群基础,承接大量社会资金。21H1 末国内银行分支机构达到 22.7 万个,超过保险和券商网点的 4 倍,渗透深入、客户粘性强,具有开展财富管理的天然优势。

资产端,银行信贷直达实体企业,同时通过承销并购、融资租赁、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多元融资服务支持实体企业。在开展对公业务过程中,银行可触达广泛的企业资产、掌握企业多维经营数据、并建立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扎实的实体企业资源为财富管理输送优质原料,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向最优质企业,或代销相关财富管理产品,形成从资金端到资产端的正向循环。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3 、格局演绎:国内蛋糕足够大,群雄逐鹿差异竞争

国内蛋糕足够大,行业格局未见分晓,跑马圈地后必然要走出差异化竞争之路。国内蛋糕足够大,聚焦银行竞争格局来看,各家对于中高端客群仍处跑马圈地拓客阶段,富裕及高净值客群规模较快增长,单客 AUM 尚在快速提升,存量客户的价值挖掘空间仍大。目前行业格局相对分散,群雄逐鹿未见分晓,2020 年末 AUM 的 CR5 不超过 30%。

在跑马圈地过后,财富管理将何去何从?参照海外经验,财富管理发展将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从卖方销售到买方投顾、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初期聚焦客户流量的快速积累,引入客户后转而更加强调产品和服务对接。

我们认为我国财富管理正处于大发展之前夜,环境类似于美国 80 年代初期,在经历跑马圈地过后,必将迎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国内:市场总盘子大,行业格局未见分晓

国内蛋糕足够大,各家银行对于中高端客群仍处跑马圈地式拓客阶段。零售财富管理客群通常可分为大众、富裕、私行高净值客户三个层级,多数银行对富裕、私行客户的门槛要求是金融资产达到 30-50 万、600-800 万元。从已披露分层客户数据的上市银行看,中高端客群(富裕+私行)规模增速明显高于零售全量客群,不少优质银行的私行客户增速可达 20%以上。

我们认为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总盘子足够大,且存量客群提档升级的未来空间仍然较足,当前各家银行对于中高端客群仍处于跑马圈地式的快速拓客阶段,富裕及私行客群在未来有望维持较快增长。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行业格局相对分散,群雄逐鹿未见分晓,客户资产仍待不断深挖。 目前财富管理行业呈现多元机构分散竞争格局,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群雄逐鹿,资金体量在大资管整体市场规模中各占一隅,其中银行(21%)、公募基金(23%)规模占比相对领先(2020 年末)。

从银行内部看,各家银行的 AUM 市场份额也相对分散,2020 年末 AUM 的 CR5 不超过 30%,仅头部银行市占率达 3%以上,多数银行则低于 1%。 多数银行 AUM 规模同比增速明显高于客群数量增速,人均 AUM 不断提升,反映出对于存量客户价值的不断深挖,财富管理布局领先的银行更为明显,但我们认为目前客户资产的拓展空间仍大,尤其是中高端客户资产,因此中高端客群 AUM 增速有望维持向上态势。

国外: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差异化是发展必然

跑马圈地过后,财富管理何去何从?我们对标美国财富管理发展周期,探寻国内财富管理成长路径。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从卖方销售到买方投顾、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初期聚焦客户流量的快速积累,引入客户后转而更加强调产品和服务对接。

参照海外经验,财富管理盈利能力并非即时兑现,不仅看重短期的销售收入,更注重中长期综合收益,包括低成本存款的沉淀、更强的客户粘性、多元中间业务收入。我国财富管理正处于大发展之前夜,环境类似于美国 80 年代初期,跑马圈地过后,必将迎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海外路径:跑马到精耕、卖方到买方、销售到服务

美国财富管理历经三大阶段,70-90 年代在居民需求和股市繁荣带动下迎来爆发期。从发展历程看,美国财富管理行业大致经历成长期(70 年代以前)、爆发期(70-90 年代)、成熟期(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对应美国家庭及非营利部门的金融资产 CAGR分别为 6.5%、 8.5%、5.8%。

在 70-90 年代爆发期,美国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旺盛的理财需求,同时 80-90 年代的股市大繁荣进一步驱动居民财富入市;在这一阶段,财富管理机构迎来大发展,美国家庭金融资产投向注册投资公司(Registered Investment Company)的比例从 1980 年的 3%攀升至 2000 年的近 20%,诸如嘉信理财、富达、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财富管理巨头均是在此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业务进阶路径: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从卖方销售到买方投顾、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 在行业爆发期和成熟期,美国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实现了不断进阶,我们认为进阶路径主要体现为: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从卖方销售到买方投顾、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

1)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发展财富管理的根本在于做大做强 AUM 从而实现规模效应,因此各类机构在前期均注重快速拓宽客户面,主要采取两类方式跑马圈地:

一是外部收购,例如美国银行收购美国信托、美林证券(美林也是通过收购 Masterwork、Mercury 实现扩张),摩根士丹利收购美邦,快速扩大客群和 AUM 规模;

二是低价引流,例如嘉信理财等折扣经纪商依靠降佣吸引大众流量,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在完成初期流量积累之后,各类机构转而注重提升客户粘性、深挖存量价值,通过客群分层、优质产品、综合服务、品牌建立实现精耕细作,例如美国银行专设全球财富及投资管理(GWIM)板块、推出 Merrill Edge 业务线,完成内部条线重构并打造特色品牌,嘉信理财通过打造开放平台、投顾服务等转型成为一站式综合财富管理机构。

2)从卖方销售到买方投顾:在卖方销售模式下,财富管理业务以赚取销售费用为主,旨在提升产品销售的频次和规模(逻辑是:收入=客户数*销售规模*销售费率);而买方投顾模式,是基于客户资产而收取管理费,目标是实现客户资产增值、提升客户粘性(逻辑是:收入=客户数*户均资产*管理费率)。

在美国财富管理发展前期,多数机构采取卖方模式,开展经纪业务代销理财产品、收取固定佣金;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佣金费率不断下降、客户需求多元化等,叠加 1975 年监管要求废除固定佣金制,财富管理行业逐步升级为买方投顾模式。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例如,美林证券在 90 年代末开始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1999 年推出 Unlimited Advantage 账户,基于账户存量资产规模收取固定管理费,但不再针对每笔交易收取佣金,提供无限次数交易、美林研究、投顾咨询与规划、现金管理等综合服务。 买方投顾模式驱动 AUM 规模迅速扩大,据美国《Wealth Management》杂志(1999 年 12 月),1999 年 6-9 月美林的新模式带动其客户资产新增超过 160 亿美元,而旧的卖方销售模式在过去 5 年也仅仅吸引了共 240 亿元的客户资产。

3)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在从卖方向买方模式升级的带动下,业务核心的进阶最终体现为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对财富管理机构的客群经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再仅以客户静态的产品需求为单一目标,而是围绕客户动态的、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提供陪伴式综合服务;除了理财产品,也提供信贷、保险、顾问咨询、税务规划等多元金融服务,乃至医养、教育、文娱等非金融服务,最终为客户实现长期价值创造。

因此,我们认为财富管理的盈利能力并非即时兑现,不能只看重短期的销售佣金收入,而是更注重中长期的综合收益,包括客户资产沉淀带来的低成本负债、以及多元中间业务收入;客户一旦形成较强粘性,在业务成熟期将逐步贡献较高的稳定效益。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国内对标:大发展之前夜,环境类似美国 80 年代初

我国财富管理正处于大发展之前夜,可对标美国 80 年代初期,未来也将走出转型升级之路。结合海外财富管理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当前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类似于美国 80 年代初期阶段,主要具备以下共同特征,成为财富管理大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资金端看,居民财富积累,且金融资产配置从存款向权益投资迁移;从外部环境看,经济结构升级+权益市场发展+机构资金入市,有望畅通产业升级+资本市场+居民财富的良性循环。

其实不止美国,我们发现德国、日本等国家财富管理行业繁荣发展之前,也均有类似因素的催化。 展望国内银行财富管理未来路径,我们认为也将经历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从卖方销售到买方投顾模式、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型升级过程。

从资金端看,共同点是居民财富积累+居民资产配置迁移。

1)居民财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积累。目前中国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与美国 70 年代 末水平相近,具备了财富管理大发展的前置条件。

2)居民财富积累激发理财需求,居民金融资产从存款向股票、基金等多元投资迁移。美国居民及非营利部门金融资产中,存款及通货的占比在 80-90 年代持续下降、股票及投资基金占比则不断提升,我们认为中国也正处于相似阶段,且在“房住不炒”政策背景下,居民资产有望从房地产等实物资产向金融资产加速迁移。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从外部环境看,共同点是经济结构升级+权益市场发展+机构资金入市。

1)经济结构升级,带动底层资产迁移。 80 年代-90 年代美国通过技术创新完成信息技术革命,TMT 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核心驱动,1980-99 年信息技术企业在美股 IPO 数量为 278 家,居于各行业之首。 目前我国也正处于产业升级关键期,底层资产正从传统地产+基建转向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实体产业。

2)权益市场发展驱动居民财富加速入市。 美国新经济繁荣带动美股迎来长达 20 年的牛市,80、90 年代标普 500 累计涨幅为 227%、316%,纳斯达克指数累计涨幅为 201%、795%,驱动居民金融资产加速向股票倾斜。 目前我国也正大力引导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形成实体产业+资本市场+居民财富的正向循环,居民财富有望通过财富管理机构向资本市场不断转移,最终分享经济升级红利。

3)机构入市联动居民财富和资本市场,共同驱动股市与财富管理大发展。美国在 1974 年、 1981 年推出 IRA、401(k)计划,并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养老金投资基金入市,财富管理需求从而大幅增加,驱动行业快速发展。虽然中国目前金融和税收体制与美国存在差异,但国内也正加快养老二三支柱改革,养老金入市未来空间仍大,有望和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共同成为串联居民财富与资本市场的桥梁,成为财富管理大发展的有力驱动。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4、生态重构:客户+产品+资产+运营,千帆竞发立潮头

资产端+产品端+客户端+运营端构筑大财富生态,各类模式均有望脱颖而出。初期聚焦客户流量,中长期比拼产品和资产实力,动态追寻财富赛道弄潮儿。

我们认为银行大财富管理新生态包含四大环节,即资产端、产品端、客户端、运营端,分别解决:如何获取优质的底层原料、如何搭建产品服务体系、如何将最对的产品服务匹配给最对的人、如何实现全链条高效协同。当前银行财富管理千帆竞发、各具禀赋,或在某一环精耕细作,或覆盖全生态链,每种模式均有望在财富赛道脱颖而出。

客户端是前沿阵地,在跑马圈地初期,客户端掌握广阔渠道和优质流量的银行最先登上舞台中央。而产品、资产端则是底层支撑,结合海外经验,财富管理向精耕细作、差异化竞争是大势所趋,能否在产品端形成自营核心实力并进阶至大平台大生态、能否在资产端获取优质的底层资产,将成为中长期比拼的胜负关键。

我们认为财富管理格局初具雏形,未来更需动态追寻银行财富赛道的时代弄潮儿。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客户端:客群需求分层,关键在于精准匹配

“客户端”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海量客户中精选自身客群定位?客户端是银行财富管理的前沿阵地,考验银行如何识别客户、分层管理客户、为客户做最优匹配。

如何识别客户? 各家银行依照自身禀赋瞄准专属客群定位,分层错位竞争。

1)从客户数看,头部银行规模领先、挖掘存量 VS 中小行快速发力、拓展增量。 从零售全量客户数量看,国有大行基础客群规模雄厚,数量级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但增长已步入相对平稳期,“客户端”更加注重存量客群的精细化管理,推动从大众零售向私行财富的提档升级。而中小银行仍处于获客拓客的快速发力期,增长动能相对强劲,2020 年客户数同比增速多在 10%以 上,借助国内零售及财富管理市场快速发展之东风,不断拓展增量客户。

2)从户均 AUM 看,客群定位差异化,或广布流量、或精耕质量,优秀者两者兼得。 各家银行户均 AUM 的分化体现出财富管理客群定位的分层错位,我们认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银行,客群广布但偏向大众,体现为零售客户数庞大、但户均 AUM 较低,以国有大行为典型;第二类银行,客群小而精,体现为零售客户数较少、但户均 AUM 高,以杭州、宁波、浙商银行(行情601916,诊股)等东部发达区域的优质中小行为代表;第三类银行,兼具流量+质量,客群资源丰富且优质,是对于财富管理客群长期深耕经营的成果,典型代表是国内财富管理的标杆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

3)从 AUM 结构看,私行 AUM 占比高低也可以体现出对于中高端客群的重视程度。 招商、平安、浙商等银行的私行 AUM/零售 AUM 较高,更加注重高净值客群经营,但背后驱动因素不尽相同:招商、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的私行户均 AUM 较高,反映出高端客群的深度经营能力,客群质量和价值贡献较高;而浙商银行虽然私行户均 AUM 并不高,但私行客户数量占比较高,高端客群的相对规模领先。国有大行财富管理则更加注重大众及长尾市场,私行 AUM 在零售 AUM 中的比重相对较低。不同客群定位及经营策略并无优劣之分,市场足够大的前提下各类银行均能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依照自身禀赋制定合适的目标客群定位。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如何分层管理客户并为客户做最优匹配? 不同层级客户对应不同诉求,关键是依照客群特征做个性化资产配置。居民资金配置从单一理财时代迈向资产配置时代,面对风险收益更加匹配、具有波动性、背后信息繁杂的产品市场,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也从刚兑时代的单一产品购买转向了专业资产配置服务。同时,不同层级客户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对应不同的资产配置服务逻辑:

1)高净值人群:财富保值传承,全方位定制需求。 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的核心在于财富稳定保值增值,也包括代际传承、风险管理、税务规划、企业及家族事务规划等一站式定制化体验。从产品来看,要求银行更强的主动管理能力,除了固收、固收+、二级权益、私募等标准化产品,也包括衍生品、另类投资、海外资产配置、以及定制化投资组合等多元产品。从服务来看,更为看重银行的品牌信誉度、私行团队专业度、量身定制能力、以及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体系(包括投融一体化、生活类/文娱类增值服务、公私联动业务等),头部大型银行在此方面优势显著。

2)富裕人群:财富价值创造,配套服务提升品质。 富裕人群在有一定财富积累后更希望实现财富价值的再创造,实现客户层级跃迁,因此能够承受一定风险水平,对多样化投资机会兴趣也更为浓厚,产品上更看重丰富的标准化产品及投资组合,包括固收、固收+、二级权益和私募产品,以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也会对保险、信托等多元产品有所诉求。在服务上,富裕人群需要从专业机构寻找可靠的投资信息和辅导建议,虽然对定制化投顾服务要求较低,但希望触达全方位优质配套服务、获得陪伴式体验感,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途径之一。产品及配套服务相对全面、以客户为中心打造长期陪伴感的优质银行有望构筑核心竞争力。

3)大众客群:注重性价比,线上经营提升体验度。 大众客群理财诉求相对单一,更看重产品收益率及性价比,单客价值不高、但客群总量较大,决定了其经营策略必然是规模化、可拓展化的,因此可通过适度低价策略获客,并通过基础性标准化产品(固收、固收+、公募等)来广泛对接,提升渠道覆盖面。同时,大众客群在过往财富管理业务中鲜有机构关注,若通过 AI 客服、千人千面推送等数字化手段为其推荐合适产品、提供基础性智能投顾服务,则可使其获取陪伴感、体验感,有效提升客户活跃度。面对大众客群,全国性银行广泛撒网铺开覆盖面,而区域性银行则可通过本土化、特色化产品及服务开拓富裕及大众客群,并依靠与本地中小企业的紧密联系来吸引企业主、工商户等特定客群,与头部银行形成错位竞争。

国内客群精细化管理之典范:招商银行

客群分层管理先行者,链条式向上输送模式实现客户内生增长。招行自 2002 年来逐步形成“大众-金卡-金葵花-钻石-私行”金字塔型零售分层体系。

基于精细化分层,建立了客户内生式增长模式,即从金字塔底层将客户进行链条式向上输送,通过陪伴客户成长来实现资产提档升级;并将客户等级的维持和提升纳入客户经理考核体系,客户经理根据多维客户画像,精准识别资产状况、财富目标、风险偏好等特征,有针对地挖掘存量客户需求,实现大众客群向双金、私钻客户不断输送。21Q3 末,数量占比仅约 2%的金葵花+私行客户贡献了超过 80%的 AUM,且近年来金葵花+私行 AUM 在零售 AUM 中的比重呈持续上行趋势,私行户均 AUM 位列上市银行之首、且在不断提升,形成稳固护城河。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私钻、双金、大众客群有不同的服务逻辑,高精度营销提升客户粘性与活跃度。 基于各层级客群的不同画像,招行制定了差异化服务逻辑。

例如双金客户偏好理财、公募基金等标准化产品。 私钻客户具有信托、私募、海外资产配置、家族传承、企业法务等需求,因此为其提供资深私行经理和综合资产方案。 而大众客群以年轻人为主力,因此线上方式成为触达亿级大客群的主要渠道,招行与 B 站、王者荣耀等 IP 合作吸引年轻客群,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千人千面推送金融产品,如“朝朝宝”这一爆款产品在 2020 年末推出后 9 个月内便实现申购客户突破 1000 万、产品余额突破 1000 亿元。

2020 年以来零售 AUM 保持约 20%的同比增速,金字塔底盘持续做大做强,为链条式向上输送提供更强劲动能。

海外客群精细化管理之借鉴:加拿大皇家银行

高水平的客群精细化管理实际上是一项耗费时间的困难工作,需要一点一滴积累客户画像、 精准识别客户需求、并科学划分客群层次,加拿大皇家银行(RBC)便是其中典范。

深研客户模型,二次细分客群,高精度识别特定需求。RBC 被《环球金融》评为 2020 年北美最佳私行、全球第 5 大私行,2020 年末财富管理条线客户资产达 1.1 万亿美元。

相较于摩根大通等全球扩张的巨头,RBC 更专注于北美及加勒比等本土地区的高净值人群。公司早在 1992 年就开始推行高/中/低级三层客户分类,目前数据仓库已积累了超 80 种客户模型。内部团队会定期从战略、战术两大层面模型对客户进行评分,对于模型筛选出的细分客群,会再通过访谈、试验等方式进行二次客群细分,最终确定某一特定客群并有针对性地对接产品服务。

公司筛选客群时会兼顾客群管理成本、可创造收入,主要考虑当前利润回报、利润回报潜力、所处生命阶段三大指标,优选最具价值和粘性的细分客群。 两个细分客群的案例体现出 RBC 高精度客户管理能力 :

1)年轻医学生: 18-30 岁人群是财富管理较少关注的客群,而 RBC 通过详细分析年轻客户数据,对未来收入有高增潜力的人群进一步识别,将细分客群锁定至医学院学生、实习医师,2004 年起向其发起融资产品计划,包括助学贷款、医疗设备贷款、开设诊所贷款等,1 年之内针对这类群体定制业务的市场份额从 2%提升至 18%。这类客群的早期学业及职业发展需求在得到精准满足后,用户粘性显著提升,成长为财富私行客户后为 RBC 带来的人均收入是全行平均水平的 3.7 倍。

2)“候鸟”客群: RBC 在筛选客群过程中识别出了一组称为“候鸟”的二级细分客群,这类人群每年会花费固定时间去美国佛罗里达避开加拿大的严冬,公司推出了一个一揽子产品服务方案,包括旅行人身险、使用国内资金的便捷渠道、在线查询详细对账单、使用国内信用历史在美国获得抵押贷款、跨境银行咨询等,同时将客户介绍给在美财富私行分支,进一步对接所需要的产品服务。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产品端:自营永远是根基,向平台生态进阶

“产品端”要解决的问题是:积累了自身定位的客群之后,拿什么样的产品留住客户?我们将产品端分为“精耕自营-开放平台-全面生态”三阶形态,自营是根基、开放是进阶、生态是极致。大银行当然有实力构筑大平台、大生态,但自营体系永远不可或缺,小银行将自营产品线做得出彩也能享有深厚护城河。

1)1.0 形态:精耕自营产品线,是产品端核心竞争力。

在底层资产从地产基建转向实业、资管新规后非标期限错配难以为继的背景下,银行更要具备“真资管”实力,除了夯实已有固收产品优势,也要逐步向固收+、权益类产品拓展,需要银行重塑投研体系和人员团队。

为了丰富产品线,银行除了借助外部代销合作,更要做实、做深自营产品体系,否则只能被迫面对价格战、承受外部波动、沦为产品销售通道方。自营产品永远是产品端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青岛银行(行情002948,诊股)通过打造多元且特色鲜明的产品线,成为中小银行理财的新标杆。

目前产品以现金管理及固收类为主,未来固收+为重点突破方向,权益类逐步拓展。据《中国资产管理市场 2020》,现金管理、固定收益产品在银行理财公司产品中的规模占比分别为 48.3%、44.0%,银行理财产品中现金管理、固收类仍占主导,混合、权益类产品占比较低,客群风险偏好较低、银行自身投研体系和团队建设尚在途中等均为主要因素。

展望未来产品结构变化趋势:

一是现金管理产品在现金管理新规带动下投资范围收窄、收益率趋于下行,规模有望有序适度压降。

二是固收+产品有望成为引领增长的新动能。由于债券票息趋于下行、非标配置受限,只配置单一固收类资产较难实现良好的收益目标,且净值化转型后波动也将加大,因此固收+产品有望成为主流,既能发挥银行在固收投资的已有优势,也能在纯债基础上合理增加权益资产实现平衡。做好固收+的关键在于建立资产配置框架、提升权益配置能力。首先,固收+要确定合理的股债仓位配比,需要构建自上而下、从宏观到行业的资产配置框架和模型;其次,要具备较强的权益配置能力,由于银行自身基础薄弱,目前多数银行通过 FOF 或 MOM 形式实现配置,但也需建立公募基金或基金经理的筛选和评价体系,并依靠同业业务实力来获取广泛的合作资源。

三是权益等复杂产品是客户需求多元化、权益资产迎来时代红利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在市场化人才团队打造、投研体系不断完善下,银行有望逐步进行布局。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2)2.0 形态:打造开放平台可以锦上添花,借助外部合作拓宽产品广度。

2.0 模式在 1.0 基础之上面向外部拓宽产品广度,构建开放架构平台。这里“开放”不仅是产品销售层面的开放(简单代销外部产品),更多的是平台运营和生态融合层面的开放,是银行在面临自身产品局限和客户多元配置需求之间矛盾的进阶选择。

2.0 模式要求银行与基金等外部机构建立长期、动态合作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优选最佳机构和产品。一方面,银行向机构开放私域流量与客群资源;另一方面,机构向银行提供多元产品、研究成果、投资建议。

在 2.0 平台基础之上,银行才能有资源、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产品筛选、资产配置、价值陪伴服务,从而向 3.0 生态模式升级。例如招商银行正着力搭建财富管理“大平台”,吸引合作伙伴入驻平台并自主运营“招财号”,开放合作生态实现多方共赢。

3)3.0 形态:构筑全方位全周期生态,延展服务深度和时间跨度。

生态思维下的“产品端” 是更为广义的概念,要求银行延展业务深度和时间跨度。业务深度上,不仅局限于有形的产品,还应涵盖无形的产品,即综合化金融服务,包括财富诊断、资产配置、投资规划、家族传承、企业融资等,也包括法税咨询、医疗养老、文娱社交、艺术品收藏等非金融类服务。

生态思维下,产品+服务均可视为面向客户提供的价值提升手段,尤其是吸引高净值人群的关键,依据客户特征为其匹配最合适的组合解决方案。 时间跨度上,不再以静态的 AUM 为客户经营标准,而是围绕客户动态的、全生命周期的需求,滚动式提供资产端+负债端、金融+非金融的产品服务,形成覆盖客户财富旅程的经营生态。

传统思维下,银行财富管理几乎不会触达尚在财富成长初期的零售基础客群; 而生态思维应以动态眼光看客户,即使客户暂无资产端配置需求,也可为先其量身提供负债端业务,并通过智能 客服等技术为客户推送基础理财、生活权益等钩子服务,让客户在财富旅程的初期便感到被关心、被陪伴,成为日后激活资产、向财富私行输送中高端客群的源 泉。

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行业领先者目前都提出了全旅程陪伴式服务理念,有望向 3.0 产品模式升级。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国内开放平台+全生命周期生态之典范:招商银行&;平安银行

大中型银行凭综合实力布局 2.0 开放平台和 3.0 综合生态,招商、平安银行为领先者。

1)招商银行:在产品端提出搭建“大平台”,将财富平台给开放给基金、保险、信托以及同业理财子公司等合作机构,并为入驻机构提供可自主运营的“招财号”,机构可在“招财号” 直接触达招行广泛且优质的私域流量,并享受招行提供的智能运营、智慧风控等技术输出 服务,同时也为招行带来更为丰富的产品货架,建立共生共荣的开放财富生态。同时推出 “招阳计划”,提前布局新生代、中生代的优秀基金经理。21H1 末已有 55 家合作伙伴入驻 “招财号”,目前招行公募基金客户的平均持仓时间超 16 个月,权益类基金持仓客户平均收益率达 35.7%,体现出产品端开放模式的价值创造能力。

2)平安银行:目前重点提升客户“财富健康度”,旨在弱化一线团队对于产品销量的过度重视,而是根据客户特征提供差异化产品及服务,范围囊括金融+非金融、资产端+负债端。“五位一体”新模式下,可通过 AI 客户经理,触达在传统客户分层理念中鲜有人管的海量大众客户,不仅可以激活客户、带来存款,还能通过有效经营形成向上流动的客户结构。对于大众富裕客群,提供货基、理财、公募、保险、贵金属及外汇投资,同时提供按揭、消费贷等信贷业务;对于私行高净值客群,产品拓展至非标、私募、不动产、海外投资、高端保险,服务拓展至家族办公室、企业投融资等。针对各层级客群,还打造了囊括文娱、健康、教育、社交等非金融服务的权益体系,综合权益生态成为客群经营的重要抓手。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国内精耕特色产品线之中小银行典范:青岛银行

中小银行可将 1.0 模式产品线做到极致,也能有深厚护城河。产品端的三阶模式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自营永远是不可或缺的根基。并非国内所有银行都要进化到 3.0 模式,大中型银行享有构建生态的资源禀赋,自然有实力构建生态,但多数中小银行其实很难具备相应实力,但若能针对自身产品线进行精耕细作,将 1.0 模式做到极致,也能形成深厚护城河。

例如青岛银行:产品多元特色鲜明,财富管理新标杆。青岛银行通过特色鲜明的产品线满足客户多元需求,成为区域性银行理财标杆之一。“钱潮”系列以较高收益为特点作为获客的主打产品,“创赢”和“尊享”系列则分别针对普通客户、财富及私人客户;其中“财源滚滚”系列产品凭借丰富的投资周期成为明星产品。

公司建立产品优势的背后原因,一是自上而下的机制优势,外资股东、管理层资管基因浓厚,且人才招聘市场化、专业化程度高;二是投研能力强,理财产品资产配置多样化程度较高,兼顾稳定性的同时实现高收益。

特色鲜明的产品线成为公司省内市场份额保持领先的核心因素,作为一家资产规模约 5000 亿元的城商行,非保本理财规模突破 1500 亿元(21H1 末),理财业务毛利率达 0.64%, 较招商、平安银行等均有优势,2020 年财富管理收入/总营收近 10%,与招行不相上下。

海外自营产品丰富+全周期生态之借鉴:瑞银集团

瑞银集团:自营产品线种类丰富,三大组合方案满足差异化需求。财富管理产品线的种类较为丰富和均衡,涵盖股票、债券、对冲基金、地产、结构化工具及另类投资等自营及外部产品。

产品方案分为基于资产的委托模式、基于交易的非委托模式:基于资产的委托模式又分为全权委托组合管理、非全权委托组合管理两类,前者指客户将投资策略和执行全部授权给瑞银投资专家,后者由专业投顾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和风险监测,但最终决策仍由客户本人执行;基于交易的非委托模式则主要包括各类投资产品的经纪业务。

2020 年末全权委托账户金额达 1.46 万亿美元,占客户可投资资产的 34.8%,且近年来呈稳步上升态势。针对全球不同地区的客户,瑞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差异化产品策略,例如全权委托账户占比在风险偏好较高的美国相对较高。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产品作为获客切入口,更重要的是综合服务的深度对接,构筑 3.0 生态。 瑞银提供的产品并不单纯追求高收益,更注重稳健的价值创造,例如美国地区所提供的股票型基金中,5 年年均收益率大多在 7%-10%、最高 20.3%; 而相比之下,摩根大通提供的美国股票型基金 5 年年均收益率多在 10%-20%、最高 26.7%。 高净值客群注重财富稳健增值,瑞银将产品作为获取客户信任的切入口,进而对接客户更为看重的综合化服务。

根据客户财务状况和偏好,瑞银为其量身定制四大层级综合方案(投资产品、组合方案、财务规划、财富管理全面方案),囊括了文娱、慈善等生活服务,还包括抵质押融资、信用卡、保证金等客户负债服务。 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端布局塑造出较高的客户粘性,财富管理条线 AUM 费率长期领先于资产管理条线,体现出 3.0 模式综合生态带来的议价能力。

海外开放架构平台之借鉴:第一共和银行

第一共和银行(FRC):开放架构平台涵盖内外部产品服务,驱动 AUM 持续增长和存款沉淀。2020年末第一共和银行财富管理AUM达1950亿美元,AUM/总资产达到136.5%,相对规模在美股主要上市银行中领先,甚至超过摩根大通等大行,是美国中小银行的财富管理标杆。

“开放架构”的产品端模式是支撑其财富管理持续增长的核心优势,公司自 2005 年便开始引入开放产品平台 Portico,客户可在平台上触达除了传统股票、债券以外的更广泛产品和服务,包括第三方投资经理和基金、财富规划、地产规划和信托、保险、外汇等,从而满足客户全方位理财需求。公司强调财富管理的“透明度”,理财经理以客户最佳利益为优先级,其推荐不限于内部或外部的产品服务,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开放财富模式为其带来 AUM 高成长+高估值。 开放平台驱动下,公司 2011-2020 年 AUM 规模 CAGR 达 26.9%,财富管理中收 CAGR 达 25.3%,财富管理中收/总营收不断提升至约 14%。 此外平台还不断带来客户低成本资金沉淀,近年来财富管理带动的存款沉淀稳定在总存款的 10%左右,2020 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仅 0.51%,在标普 500 银行中较低(接近摩根大通、低于富国银行)。

财富管理为公司带来了中收和低成本负债优势,资产端又以低风险的按揭和商业地产贷款为主,因此享有较高息差、较优资产质量,这一点与国内招商银行的模式类似。 公司享有较高估值,是美股银行中少数 PB(MRQ)曾突破 3 倍的个股(2021 年下半年),截至 2 月 10 日 PB(MRQ)为 2.42 倍,位列标普 500 银行第 2。

资产端:中长期胜负手,比拼底层优质资产

“资产端”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拥有足够多且优质的“原材料”,来搭建有竞争力的产品?得资产者得天下,银行寻找和获取优质底层资产的能力,有望成为财富管理中长期比拼的胜负关键,需要对公+投行业务的深度赋能。

底层资产决定产品实力,是中长期比拼关键。国内财富管理仍在跑马圈地初期,客户端享有优质流量的银行更具先发优势,产品端则尚未走出同质化竞争,以理财、公募基金等标准化产品为主。

而 参考海外财富管 理发展历程,随着公开市场有效性提升,通过标准化产品获取超额收益将越发困难,私募股权等非标准化产品的长期回报将更具吸引力,成为维系高净值客群粘性的关键。

标准化产品多以二级市场资产为底层,透明度高、流动性强,背后比拼的是投研能力; 而非标准化产品多以私募等另类资产为底层,透明度低、流动性低,背后比拼的是寻找和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诸如银行系的摩根大通、资管系的黑石集团等机构,均是凭借资产端逐步成为行业巨头。

我们认为产品精细化是未来国内财富管理大势所趋,能否触达优质底层资产有望成为决胜之关键,手握流量却无法依靠资产端实力形成差异化产品的机构或褪去光环。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对公实体资产是理财产品的优质“原料”,做强对公业务才能获取丰富资产资源。

随着底层资产大迁移,财富管理产品底层标的也将从地产基建转向实业。 相比于地产基建,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多为民营企业,且子行业门类众多,融资渠道涵盖贷款、债券、股权、租赁等多元方式,要求银行综合金融支持。 银行也因此具备直通多元实体资产的能力,既包括信贷、票据、债券等债权资产,也包括股权投资、权益类资产。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不直接投资于对公资产,但在做强对公的同时,会积累实体企业资源、提升优质资产识别能力、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财富管理产品创设提供丰富且优质的“原料”。

国内享有资产端禀赋之典范:平安银行&;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宁波银行(行情002142,诊股)等

对公投行强,则资产禀赋强,关注平安银行等具有优质资产资源的银行。债券、非标、权益、另类资产均是银行将财富管理底层联通至实体经济的途径,其中债券、非标资产是目前银行理财的两大配置方向,21H1 末两者在银行理财投资的占比合计超过 80%。

虽然银行配置非标的占比或在严监管下呈下行趋势,但预计仍将作为银行的优势领域而占据一席之地,未来重在寻找更为安全且合规的非标资产。

想要触达上述优质资产,需要银行具备广泛的实体客户基础和较强的对公业务能力,不仅是传统信贷业务,也包括债券承销、非标融资、租赁、并购银团、股权投资等非传统融资,打通优秀企业底层资产。

我们认为对公业务深耕制造业等实体领域、商行+投行一体化布局领先的银行享有更强的资产端禀赋。

1)平安银行:协同集团投融+银行对公的找资产能力,为私财输送优质原料。复杂投融资是平安银行对公业务重要抓手,联动集团团金资源,通过“商行+投行+投资”模式、“股+债+夹层”多产品组合、平安普惠/不动产/信托等子公司,对接集团医疗、汽车、交通等实业以及资本市场投融生态,布局优质对公资产。1-9 月复杂投融资规模达 9419 亿元,其中投行、银团、并购融资规模分别同比+3.1%、+94.7%、+30.0%。集团投融资、银行对公的找资产能力,为私行财富输送优质原料,也支撑平安银行对复杂产品的创设能力,成为私行独特优势之一,1-9 月公司代理私募复杂产品销售额同比+40.6%。

2)工商银行(六位一体服务制造业)、兴业银行(行情601166,诊股)(商投+投行一体化)、宁波银行(深融本地中小企业)、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等对公转型领先的银行也具备底层资产挖掘的潜力。

例如工商银行提供“贷+债%2B股+代+租+顾”六位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对公信贷大力投向制造业、新兴产业、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同时供应链金融、债券承销满足企业多元融资需求。凭借制造业贷款头雁地位,可触达广泛且优质的对公资产。21H1 末工商银行制造业对公贷款超 1.8 万亿元,规模领跑全行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 41.6%,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贷款余额突破 1 万亿元;20 年末制造业核心企业和上下游融资余额分别为 6300 亿元、3300 亿元,同比+31%、+43%。

再如宁波银行专注中小企业,通过“四管一宝”(票据好管家、外汇金管家、财资大管家、政务新管家、易收宝)等产品,根据制造业客户的融资和经营需求,提供贷款、债权、股权、外汇和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21H1末公司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205亿元,同比+14.8%, 2020 全年制造业债券承销金额达到 572 亿元,位列区域性银行首位。2018 年以来,财富管理在宁波银行战略地位不断提升,2019 年成为新的利润中心,2022 年则进入全员营销阶段,零售 AUM 有望实现较快增长,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有望充分挖掘对于优质中小企业资产的触达能力,支撑财富管理产品创设。

由于国内银行财富管理尚在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当前行业整体尚未将底层资产能力充分输送至产品创设中,但随着产品端持续转型、迈向精细化之路,资产端富有潜力且能充分挖掘的银行有望成为财富管理赛道的新星。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海外对公资产实力赋能财富管理之借鉴:摩根大通

摩根大通是典型的对公资产强行,投行收入稳居全球之首。早在 19 世纪末,JP 摩根公司为通用电气、美国钢铁公司提供融资,对美国工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80 年代放开混业经营后,JP 摩根公司于 1989 年获得证券牌照,为之后的投行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摩根大通大对公业务范围广泛,覆盖信贷融资、投资银行、全球支付、跨境融资、现金管理、衍生品套期保值、资产托管等综合金融服务。

2020 年末摩根大通对公贷款占比达 54.3%,领跑美国四大行,房地产、消费零售、TMT 为前三大投向行业。2020 年摩根大通投行手续费收入达 94.9 亿美元,占总收入的 7.9%,占全球投行总收入盘子的 9.2%,位居全球之首;其中长期债券承销、银团贷款收入排名全球第一,股票承销、并购收入排名全球第二。

对公为财富管理输送优质资产,辅以强大的资管能力,形成以另类为拳头的均衡产品配置。凭借强大的对公端商行+投行生态,摩根大通充分发挥投融联动优势,获取广泛且优质的底层资产,既包括遍布全球市场的权益和固收资产,也覆盖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私募股权、不动产、REITS、对冲基金等另类资产,享有较高收益率。再辅以强大的资产管理和产品创设能力(JP 摩根资管子公司),打通底层资产和财富管理产品的链接,赋能产品端优势。

2020 年末摩根大通“资产和财富管理”板块 AUM 底层资产投向中,另类资产为第一大投向,占 AUM 比重近 30%,另类、固收、权益、流动性资产配置结构较为均衡。非标准化产品通常具有高盈利特征(2020 年全球资管市场中,另类产品以 15%的 AUM 规模贡献了 42%的资管收入),为公司带来较强盈利能力,“资管和财富管理”板块 ROE 显著高于其他业务板块。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运营端:业务协同联动,重塑组织架构生态

“运营端”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串起从原料-产品-客户的整条业务链,实现组织协同高效运转?运营能力是大财富生态落地生根的关键,需要银行打造各业务条线矩阵式协同架构、运用数字化赋能高效运营、建设以客户为主线的评价考核体系。

业务协同联动,重塑组织架构生态。从底层资产-产品服务-客户对接,财富管理生态涉及零售、对公、投行、资管、托管等各大业务条线,需要银行从运营端入手打通业务高效协同。尤其 AUM 不断做大、客户多样性不断提升之后,财富管理单兵作战模式难再维持,运营端能力将更为关键。

其一,建立以大财富为主线、各垂直条线协同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参照海外银行经验,银行通常将财富管理设为单独事业部,与零售、对公等垂直并行,同时引入矩阵式管理模式,在单个项目运行中,会以财富管理部门为主线牵头组织各条线团队组成项目组,共同制定客户产品服务方案,典型案例为瑞银集团。国内的招商银行率先组建财富平台部、提出大财富价值循环链,向融合式组织生态靠拢;但国内银行组织重塑通常停留在总行层面,与海外银行仍有差异。

其二,金融科技打通前中后台高效运营,赋能客群经营。 在获客方面,整合客户大数据、打造 360 画像,将最合适产品精准推送至最合适客群。同时,AI 经理、智能投顾等技术可使专业投顾服务线上触达更广泛的大众客群,做大客群金字塔底盘,国内典型案例为平安银行零售“五位一体”模式。在中后台支持方面,实现数据挖掘、绩效评估、客户监控、风险管理等智能运营。

其三,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和考核体系。 初阶财富管理以销售为导向,理财经理为完成销售目标而力求提升客户买卖产品的频次和数量;而高阶财富管理以客户为中心,需在全行建立“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主线的文化,考核指标更注重长期资产配置与价值提升,如瑞士宝盛设置六大人才激励体系。同时,需合理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来促进部门有机协同,典型案例如瑞银集团的 Group Franchise Awards。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国内以大财富为主线内部协同之典范: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财富平台部、大财富循环链、数字化赋能、开放融合组织模式,一步一阶升级运营生态。招行于 2021 年提出构建以“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开放融合的组织模式”为核心的 3.0 模式,在业内率先从“运营端”入手升级财富管理体系。

一是调整财富组织架构,将原一级部门零售金融总部的大部分团队、原财富管理部合并组建“财富平台部”。 新部门可实现“获客-线上经营-产品运营-产品采购-风险管理”一整套业务集成运行,平台化团队为全行各条线进行协同赋能,提升获客效率,2021 年 1-9 月金葵花以上客户数、AUM 新增量均高于上年同期。

二是提出“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跳出银行传统分部经营视角, 将大财富作为经营主线,串联起零售金融内部、“一体两翼”及整个集团的各业务单元,突破传统条线限制,最终实现大财富生态下多条线收入的协同增长,2021 年 1-9 月财富管理、资管、托管收入分别同比+25.8%、+45.3%、+28.8%。

三是数字化赋能,聚焦实现 MAU 向 AUM 转化,打通数字化获客到财富管理的路径。 成立财富平台部后,把手机 APP、网点、VTM、电话等服务触点统一在一个平台,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效率,也有助于风险管理实现高效的全流程控制。此外,作为提升运营力的基础,招行每年投入资金建立了开放式的 IT 架构,推进主机上云,全面提升科技基础能力的研发和应用,目标是构建起一个“云+API+区块链”的开放银行和“数据+AI”的智能银行。

四是打造开放融合组织模式。 除了组织架构层面的升级,大财富运营更要调动组织下的人员实现协同。招行将来自跨前中后台、跨总分行的 500多名员工组成了 47个行业研究自组织,并探索宽岗机制和队伍融合,打通各业务条线权限壁垒。且招行深耕零售近 20 年,不断形成了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零售型组织文化,有利于不同部门及团队的深度协同。

大财富管理之战:短期看流量,长期看资产

海外财富管理一体化运营之借鉴:瑞银集团

One Firm 融合文化打破条线隔阂,以 IPS 为核心构建共享式协同机制。瑞银集团过去将中 后台功能散布在各业务部门,整体运行较为低效。公司于 2005 年实行“One Firm”(一个公司)模式,即“同一个信念、同一个团队、同一个目标、同一个 UBS”,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协同作战、各司其职,覆盖从资产获取-产品创设-客户服务的大财富链条。

据公司估计 2007 年 One Firm 模式实现增量收入占总收入的 11.3%、实现成本节约占税前利润的 6.7%。2010-2011 年,财富管理部门又相继成立“投资产品和服务部”(IPS)、“首席投资办公室”(CIO),其中 IPS 成为了瑞银集团共享式管理架构的核心枢纽,IPS 负责产品开发、客户销售和服务,同时该部门直通各大其他板块,聚合投行、资管、财富管理专家,通过客户共享、产品交换和业务间输送,为财富管理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