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铂金 >

【云信访谈录】杨春和回忆入职云南信托28年

来源:云南信托   2021-08-20 11:24:38

【云信访谈录】杨春和回忆入职云南信托28年

今年是云南信托成立30周年。

综合管理总部对多位在云信履职多年的领导和员工,一对一进行了访谈。受访者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公司的发展轨迹,也回忆了自己的青春记忆,表达了对公司和年轻后浪的寄语,他们的心路历程饱含万千感慨,形成了一股感动云信、感动受访者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公司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杨春和接受访谈时的个人回顾(略有删减),后续我们将分享更多受访者的访谈内容。敬请期待。

【云信访谈录】杨春和回忆入职云南信托28年

我1993年初来云信,之前在工行干了10多年。那时候,云信在(昆明)正义路办公,属于省财政厅独资子公司,在当时当地影响力较大。公司注册资金9000万元,定位于金融百货公司,省财政厅将预算外的资金存款委托给云信管理,以此承担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公司展业以县乡部和信托部为主。

从行业探索到云信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信托要跟银行抢存贷款业务的话,比不过银行,要做实业投资的话,也不专业。监管部门引导信托业进行转型,经过一段时间,2000多家信托公司逐渐被清理。在2001年信托法出台之前,信托公司的很多经营范围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2001年才有了法理依据,2007年信托公司又重新开始登记,行业的经营理念完全是新的。这反映出信托行业在探索中不断趋于完善的历程。

2003年云信完成的股权改制对员工的冲击很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从体制内出来(之后进入云信)的人尤其难以接受,一些人主动选择了离职,但留下的人基本都没有后悔,因为行业的新“玩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压力大,但是大家的成长也很快。

公司改制初期,很多高管是资本市场的大佬,他们几乎涉足过所有证券投资的主流领域。信托第一支阳光私募产品发轫于云信,因为领导们很有前瞻眼光,观念非常新,比如,我记得当时在一个昆明的高峰论坛上,领导就超前提出城市化、消费升级、世界工厂三个宏观经济发展的重点主题。

公司高管虽然不乏资本市场牛人,但很愿意带新人,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现在不少中高层领导都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之前选择离职的一部分员工也回到了云信,我觉得主要是公司这个平台利于他们的成长。因为信托公司的创新能力太强了,尤其是改制的加持,让公司发展迅速。

【云信访谈录】杨春和回忆入职云南信托28年

2003-2010年,公司以资本市场业务为主,2010年至今,是公司财务数据上发展很快的年份,新的机制下重新起航。从数据上看,2012-2013年,公司信托资产管理规模直接从45亿元扩增到2252亿元,2013年后没有再低于2000亿元,高峰期达到3600亿元。我们上了2000亿元的平台,在这个台阶上站稳了脚跟,壮大到了一定的阶段,可以说是质的飞跃,这一方面是我们之前多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我们赶上了时代发展的好潮流,并根据市场机会、监管要求,积极做出正确的调整。

从企业文化到云信的未来

我个人觉得,云信历经30年,在大浪淘沙面前生存下来,并且不断壮大,这既得益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源于云信人的努力——有意识打磨资管业务的能力与效率,注重创新力以及风控水平,而且公司领导们一直要求我们把合规性、监管要求放在第一位。

在内部文化上,公司的机制一直没有变,比如,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在沟通上养成了平等尊重的氛围,对事不对人,即便大家在台上吵得再厉害,台下仍然是共事的战友和伙伴,日常的沟通很顺畅,尤其是下级与上级之间,沟通无障碍。

入职云信28年,我觉得来得值。一开始我在人行,后来去了工行。自1993年,我就一直陪伴在云信左右,我对公司是有感情的,非常感谢公司让我经历了很多,让我见证了近30年来金融市场的不少风云变幻。

寄语公司的年轻人,我希望大家要看到云信的步伐总体上很稳健,这比公司的体量大小,更为重要。更何况,云信的机制灵活,展业的敏锐度、市场拓展的能力和运营管理的能力都不差,我们的舞台足够宽,从财务数据上看,公司在相对可观的营收上稳稳地跑了几年,这种良好发展势头不会大变,而且,很多部门的潜力还有很多挖掘和释放的空间。过去,最难的时刻,我们都经历过了,走出来了。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