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银行 >

2021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2022-01-04 10:22:48

2021年12月31日,由《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保险报》评选的2021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正式出炉。

1

金融助力小微企业持续加码,服务中国经济稳步前行

2021年,政策暖风频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持续加码。2021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供给总量有效增长,质量、效率、效益明显提升;两次全面降准落地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48.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速25.2%。

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地,更高效匹配的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将释放出更大活力,中国经济也将继续稳步前行。

专家点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曾刚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为更好地服务支持小微企业,政策层面对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显著加大。

2021年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延至2021年底。2021年12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执行时间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

在政策的引导下,2022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将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加强,并为“六稳”“六保”提供有力的支撑。

2

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14万亿元,全力支持“双碳”目标实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2021年启动给银行业带来更多参与和发展机会。金融管理部门也不断强化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推出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021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发布也优化了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

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

随着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产品逐渐丰富,相关创新持续提速,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作用愈发彰显。

专家点评

中国银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宗良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审时度势的庄严承诺。金融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14万亿元以上就是明证。

在这个过程中,监管机构创造性提出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金融机构努力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高度重视ESG投融资的发展,推动绿色债券的快速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支持绿色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与种族、宗教、政治无关。

中国是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中国金融机构是重要的践行者,未来将积极对接国际标准,重视加强全球合作,不断开拓绿色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地球村”更绿、更美作出重要贡献。

3

出台系列政策举措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为共同富裕提供金融支撑

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

金融管理部门发布《关于深入扎实做好过渡期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等文件,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供给,切实满足脱贫人口的信贷需求。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42.6万亿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持续发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长效脱贫和共同富裕。

专家点评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金融是支持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素,金融管理部门发布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促进乡村发展。

金融支持能够从多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能够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发展的资金需求,并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在农业发展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在产业发展方面,能够为乡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在乡村发展方面,能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4

养老理财“四地四家”试点开闸,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2021年12月6日,银保监会结合国家养老或金融领域改革试点区域,选择“四地四家机构”进行的养老理财试点产品正式开售。产品具有长期性、稳健性、普惠性等特点,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以内,试点期限一年。同时,坚持正本清源,银保监会持续清理名不符实的“养老”字样理财产品,维护养老金融市场良好秩序。养老理财产品的诞生,有助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未来,随着更多养老金融产品加入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养老“菜单”,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加快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专家点评

招商证券(行情600999,诊股)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廖志明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人口出生率下降,医疗条件改善,中国民众平均寿命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问题挑战较大。当前阶段,有必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切实解决养老问题。

养老理财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构成,正本清源非常必要。养老理财的正式试点,意味着我国养老理财产品向规范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对于银行理财及养老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未来试点成熟后,可进一步推广,建立养老理财产品监管制度,满足广大民众养老的金融需求,助力老龄化社会发展。

5

着力加强制度规制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

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2021年,银保监会聚焦突出问题,加快弥补制度短板,持续完善统一协调的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监管制度体系。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持续推进,先后出台一系列基础制度夯实公司治理监管根基,发布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指导意见,完善股东承诺管理制度。同时,全面实施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市场准入、现场检查以及高风险机构的改革重组和风险处置结合起来。

通过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持续深化公司治理改革,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质效稳步提升,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从2021年评估结果来看,被评为D级(较弱)及以下的机构占比下降0.77个百分点,其中被评为E级(差)的机构占比下降2.73个百分点。

专家点评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曾刚

银行机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备受监管关注。从过往的实践看,大股东直接干预机构经营、对董事会和高管层进行幕后操纵、通过违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肆意侵占机构利益、少数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严重欠缺等现象,是我国银行机构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鉴于此,监管部门以规范主要股东、董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监督管理人员行为为核心,不断推进监管“补短板”,筑牢风险管理屏障,为健全银行业机构公司治理、防范重点风险隐患、促进银行业机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6

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体系确立,从“大而不能倒”走向“大而不会倒”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保障我国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充足的损失吸收和资本重组能力,防范“大而不能倒”,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办法。

2021年10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评估认定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同时发布附加监管规定对这19家银行提出更严格的附加资本要求;11月,《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出台,对国际监管要求进一步落地。

在新的监管框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需接受额外的“束缚”,相关措施有利于控制其非理性扩张和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促进其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转型。这是我国监管为“大而不能倒”银行开出的“本土药方”,从而走向“大而不会倒”。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赵锡军

2021年10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评估认定了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同时发布附加监管规定对这19家银行提出更严格且差异化的附加资本要求。

进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风险和管理状况,制订集团层面的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建立资本内在约束机制,提高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切实发挥资本对业务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

这标志着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框架的全面确立和进一步完善,也意味着与国际监管的进一步接轨,我国的商业银行要从“大而不能倒”真正走向“大而不会倒”。

7

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促进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21年,金融管理部门逐步落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完善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监管要求,各地也纷纷出台差异化住房信贷政策,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还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在严查经营贷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等问题的同时,也对“刚需”群体的合理需求进行保障,逐步起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效果,促进了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万亿元,当月增加4013亿元,较10月多增532亿元,对外传递出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政策信号。

专家点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

近年来,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4.6%达到2020年的7.2%,房地产业的稳健发展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8

14家网络平台企业被约谈,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2021年上半年,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14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坚持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对于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对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零容忍”,坚决制止监管套利。

依法规范和监管网络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是实现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监管持续深入,金融垄断与资本无序扩张已得到有力遏制。

在针对14家网络平台企业的整改中,金融管理部门先后提出上千个问题,其中大部分已得到积极响应,一半左右已经落地,2021年底前将取得更显著的实质进展。

专家点评

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刘勇

近年来,网络平台企业在发展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普惠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基于规模、技术、数据、标准等优势实施垄断的问题日益突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自由和创新进步。

2021年上半年,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14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企业,对其在强化持牌经营原则、防范资本无序扩张、打破信息垄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均提出明确要求。

未来,随着各项监管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将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科技创新,推动平台经济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9

多地上演合并重组案例,中小银行改革进入加速期

2021年中小银行新一轮改革加快推进。

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引导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夯实资本,辽宁、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多地上演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案例,共涉及30多家银行机构。

另一方面,针对中小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薄弱、专业人才缺少的共性问题,银保监会加快推动中国金融人才库建设工作,弥补中小银行专业人才缺乏的短板。

中小银行是我国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稳定大局出发,统筹推进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风险化解工作,引导中小银行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取得实效。

专家点评

秦农银行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董希淼

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中小银行在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战略定位、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日益明显。

支持中小银行稳健发展要有新思维、新方法、新举措。中小银行不只是我国银行体系的补充,而是多层次、广覆盖银行机构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主力军。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改进金融监管,用好金融科技,大力培养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中小银行,着力改变中小银行多而不强的现状。

公开上市是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提升管理的重要方式,应优先支持更多的中小银行上市。组建省级城商行、市级农商行有助于中小银行抱团取暖、化解风险,应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下推进和深化。中小银行自身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转变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增强持续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内生能力。

10

“跨境理财通”、债券“南向通”起航,国内投资者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市场

2021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驶入快车道。2021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专属跨境理财机制“跨境理财通”正式启动。同期,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于9月24日正式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南向通”合作,允许内地机构投资者通过内地与香港基础服务机构连接,投资香港债券市场。

“跨境理财通”、债券“南向通”落地,让国内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配置资产的空间进一步拓宽。“跨境理财通”的启动为三地资金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开放,促进三地之间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和联通搭建桥梁,同时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理财方式。

专家点评

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 周茂华

这是大湾区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预示着我国金融业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又向前迈出一大步。它将推动我国金融业双向开放。

此前我国资本账户下的资金进出和投资主要通过内地与相关互认的基金、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债券通、沪港通等。它的开通为个人投资者参与境外市场提供了便利;同时为个人与机构参与境外债券市场拓宽了投资渠道,将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与风险管理需求。它将推动我国相关制度与国际规则的接轨。

国内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境内外监管制度协调,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交易机制衔接,支付、结算和托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开展这些工作本身将推进国内高水平制度开放与国际通行规则、制度相衔接,促进国内全球优质资源有效流动、配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