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银行 >

股价再跌6成才合理?遭遇“杀人鲸”沽空,新氧的麻烦或不止于此

来源:投资时报   2021-05-11 11:23:54

在上市前后,新氧的经营模式和财务数据备受质疑,此份沽空报告也列举了该公司此前被曝出的诸多乱象。同时,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也将对新氧未来发展造成冲击

《投资时报》研究员 周运寻

拥有庞大市场及超强利润空间的医美行业,一直以来享受着优质赛道的估值热捧。进入2021年,医美行业指数更节节攀升、表现惊人。

不过,从业绩表现来看,各大医美概念公司经营表现参差不齐,个别龙头企业更遭沽空机构狙击,指其高估值与公司实际情况难以匹配。

5月7日,被外界称为“杀人鲸”的沽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下称Blue Orca)就对外发布了针对医美电商新氧(SY.O)的沽空报告。其在报告中指出,通过抓取新氧线上平台的交易数据与线下诊所调查数据并加以对比,Blue Orca认为新氧存在虚假预定的情况。这意味着,新氧夸大了其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

新氧的收入来源主要包含信息服务费和预定服务费,收取对象都是医美机构。Blue Orca在报告中表示,新氧将这些诊所的预约量夸大了4—5倍,同时在广告收入方面也有夸张的情况。

此外其指出,新氧在IPO前融资时,曾声称2017年线上交易额超60亿元人民币。但在IPO招股书中,2017年线上平台交易额仅为12亿元人民币,比前几轮融资时向投资者透露的金额减少80%。

Blue Orca认为新氧的合理股价为2.98美元/股,较5月7日8.8美元/股收盘价存在66%的下跌空间。而从今年2月中旬起,新氧股价已经呈现出大幅走低态势。

针对沽空报告,新氧向《投资时报》表示,“该报告包含许多错误、未经证实的陈述以及误导性结论和解释。”为驳斥报告中关于公司财务业绩真实性的不实指控,新氧表示愿意接受由有能力的第三方顾问进行的现金核查和调查。

事实上在上市前后,新氧的经营模式和财务数据一直备受质疑,此份沽空报告也列举了新氧此前被曝出的诸多乱象。同时,互联网巨头的纷纷入局也将对新氧未来发展造成冲击。

新氧近半年股价走势(美元)

数据来源:Wind

沽空报告狙击

近日,Blue Orca的沽空报告将新氧这家互联网医美巨头推上风口浪尖。前者在报告中指出,新氧存在“大量的虚假预订”,不仅捏造了该平台受欢迎的假象,还“夸大”了公司收入。

在报告中,Blue Orca称,其通过技术手段收集到新氧公司平台上的交易数据,并通过给对应的诊所打电话核实来交叉核对平台交易数据。Blue Orca认为,许多诊所只能进行新氧平台上宣称的一小部分手术。根据与诊所的交谈,以及所披露的医生数量和手术时间,Blue Orca估计在其监测期间,这些诊所的手术预订量至少被夸大了4—5倍。

在广告收入方面,沽空报告指出,2019年新氧来自3111家医疗服务提供商的广告收入为8.33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当年每家做广告的诊所平均要支付26.79万元人民币。

但是,平台上超过50%的诊所只有50个或更少的预约,这意味着这些诊所通过新氧的平台做广告,每个诊所每年仅产生2.2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其认为,不会有诊所为了1美元的收入支付12美元的广告费用,因此报告认为新氧的广告收入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

对于前述指控,新氧方面则表示,Blue Orca的报告对医美消费行为和新氧平台价值存在误解。医美是个很重决策的消费行业,客单价很高,决策链条很长,需要给消费者做好足够的“信任建设”才能实现销售转化。在这个基础上,预约订单更大程度上代表了用户相对明确的消费意向,其履约时间和是否完成履约,无法提前预测,与新氧的财务结果没有直接线性关系。

同时,从新氧的收入结构和付费用户结构上也可以看出,平台长期以为付费机构提供信息服务价值为主,信息服务收入约占营收的七成。依托新氧平台展示的信息,机构获得了更多的曝光量、咨询量,而社区内容服务、预约服务、AI面诊技术等,则进一步帮助用户降低决策难度,帮助合作商家达成锁定需求和快速到店的营销目的。

但是,从其新近发布的财务数据来看,新氧的预约收入增速已经逊于信息服务业务,这是否意味着其直接引流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从业务构成来看,2020年第四季度,新氧信息服务、预约服务收入分别为3.36亿元、0.89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27%、-5.3%。从季度数据来看,上一次预约服务收入增速下滑出现在2020年第一季度,彼时同比下降约为11%。

对于第四季度预约服务收入的波动下降,新氧方面表示,受疫情影响手术类医美消费者的信心有所减弱。手术类消费者客单价高、决策周期更长,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手术类消费者的信心虽逐季恢复,但未达到疫情前水平。

而总体来看,2020全年,新氧信息服务收入为9.62亿元,同比增长15.4%;预约服务收入为3.33亿元,同比增加4.6%。显然,预约服务收入的增速仍逊于信息服务。

事实上,这样的收入结构难免落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质疑中——自己提供社区,同时要向机构引流,这种“社区+推荐”的模式让其社区中的内容有了更多灰产地带。不解决这一问题,新氧后续发展可能受阻。

新氧近年部分财务数据(亿元)

数据来源:Wind

竞争激烈费用高企

巨大的医美市场空间无疑已吸引众多玩家入场。

在新氧创立前后,其同类型竞争对手已经出现,2011年创立的悦美,2013年创立的更美,此外还有美尔贝、美黛拉、美呗等。值得关注的是,近日新氧诉更美手机APP标志侵权案获得胜诉,获58万元赔偿。在此背后,医美电商野蛮生长乱象也可见一斑。

除了垂直医美电商平台,互联网大厂的入局也在一步步侵蚀其固有的护城河。

2016年天猫与阿里健康合并进驻医美领域,2018年天猫医美业务开始加速。在阿里健康2019年财报中,消费医疗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阿里健康也欲打造出基于本地化流量的标准化医美产品,把业内过去每家机构眼花缭乱的服务内容,通过标准化改造成线上的“标品”供消费者选择。

而京东则在2019年开启了和伊美尔的合作之路,后者是国内较早从事医疗美容,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整形美容连锁集团。2020年,京东与全球领先的皮肤健康公司Goldmei达成合作,并在北京开设了旗舰店“瑞蓝”。如今,京东健康现已贯穿医疗美容全流程、药品全产业链、医美全场景。

分析人士认为,对于像阿里、京东这样手握流量和资金的互联网巨头,一旦进军拥有千亿的医美市场乃至消费医疗领域,新氧的“内容+社区+电商”竞争壁垒空将遭遇巨大冲击。

美团同样紧盯医美产业,并在2018年末将医疗美容业务升级为美容业务部;2019年,该公司还联合瑞蓝、华熙生物、艾尔建等成立医美行业“正品联盟”,高调宣布进军医美行业。

活跃的市场气氛必将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品牌投入费用的大幅增长已经对竞争的激烈程度有所体现。

2020年,新氧全年总收入为12.95亿元,同比增长12.4%;净利润为487.7万元,同比下降97.2%。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其净利润(non-GAAP)为0.97亿元,同比下降65.5%。

利润的大幅下挫固然有疫情因素影响在其中,但三费开支同比大幅增加,也是造成新氧净利润下跌的关键因素。

2020年,新氧营销费用同比上涨54.5%,主要用于品牌打造和营销活动;行政费用因为高级管理人员的股权补偿等成本的增加上涨了14.6%;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9.3%。

分析人士认为,现阶段继续提升互联网医美渗透率,促进线上服务的商业转化依然是医美电商的重要课题。在此基础上,品牌持续曝光投入必可避免,对新氧来说高企的营销费用或将延续。

新一轮医美行业洗牌正在悄然来临,新氧的地位会被撼动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万隆金银理财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万隆金银理财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