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 >

从红线和拿地视角看金科 | 深响·财报?

来源:焦点财经   2021-08-31 20:23:24

作者 | 王泽红

出品 | 焦点财经

一份财报是对企业系统性的检验,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节点上,可以让一些人或事的调整和变化放大,金科股份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就蕴含这样的意味。

从去年底到今年3月初,金科连着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完成董事会换届,选拔出了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成员;第二,乔迁新总部大楼“金科中心”;第三,确立新五年发展规划,力争2025年总销售规模达4500亿元以上。

这些动作连贯完成,8月27日出炉的中期业绩,成为这些变动最直接、最客观的验金石。因为这是新一届管理层交出的首份成绩单,也是新五年战略推进的开局之年。

上半年,金科录得合约销售额约1025亿元,同比提升18%;实现营收439.73亿元,同比增幅达45.1%;净利润48.66亿元,同比增长14.26%,归母净利润37.05亿元,同比增长2.49%;毛利率与净利率也处在行业较高水平。

这是一份稳中向好的业绩,尤其是对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后的金科而言,如今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还小有突破,殊为不易。

黄红云的谋略和眼光再一次得到验证,作为金科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和总策划师,他虽然不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但在战略层面总能出谋划策,尤其是对高管团队的构建,无论是之前以蒋思海、喻林强为核心的董事会,还是当下以周达、杨程钧为主的年轻领导班子。

在他们的带领之下,金科的路走的愈发稳健,今年正好是金科上市十周年,所以在8月31日召开的业绩会上,董事长周达首先回顾了十年的发展成果:十年来,金科销售规模增长超15倍,行业地位持续稳固并向上提升至第16,累计开发项目超1.3亿平米,金科服务合同管理面积超3.15亿平米。

“金科不会再把规模增速作为主要导向,而是要把提升效益作为经营第一原则。”谈及未来的发展,周达强调道,金科的经营策略是“一稳,二降,三提升”。

“一稳”即规模增速不再是金科的主旋律,而是追求稳健发展;“二降”即是降低负债、降低库存,要保证一定利润水平的前提下降库存;“三提升”即是提升盈利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资产运营能力。

2021年上半年的业绩,很能说明这一点。当然,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括,需要更具体解析。当下判断一家房企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三道红线”背景下企业的财务健康水平,一个是“集中供地”背景下的土地获取能力。

看待金科,可以从这两个核心层面入手:

保持“绿档”经营,资金安全加固

首先从“三道红线”视角,穿透金科的债务结构。

如果了解金科足够深,没有读财报也可以断定是“绿档”。2020年底时,其“三道红线”指标便全部达标,再结合其五年战略规划,很容易判断,因为除了追求规模之外,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现金短债比、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也是金科战略规划中重点的优化对象。

时隔半年,这些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净负债率降至77.08%,扣除合同负债后资产负债率降至69.55%,现金短债比达到1.38, “三道红线”监测指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除此之外,金科还披露了一个指标,期末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25.14,同比增长202.62%。这是监管部门在“三道红线” 之外,对“试点房企”新增的三个监管维度之一,被称为“三道补丁”,包括当年拿地金额占比、经营性现金流的监测和商票数据的每月上报。

对于这一指标,监管层的判断依据是近三年经营现金流是否连续为负。如果为负,不仅要提供近半年购地资金来源情况说明和后续购地缴款资金安排,企业的信用债发行规模,以及信托融资、资管产品、海外融资等都会受限。

显然,金科不存在这份担忧。在2020年底时,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45 亿元,连续三年为正,如今还在延续。

如果将“三道红线”深度拆解来看,可以进一步透析其财务水平。上半年,金科压降有息负债规模超35亿元,期末有息负债将至941.44 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268.亿元,占比降至28.47%;一到三年内到期524.69 亿元,占比为55.73%;三年以上到期148.75 亿元,占比为15.80%。

而在同期,金科货币资金余额约 370 亿元,同比增长 0.73%,现金流可以完全覆盖短期有息负债,不存在流动性危机,为金科筑牢了一道厚实的安全防火墙。

得益于财务水平的稳健提升和降杠杆成效,金科的主体信用等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境内主流评级机构均给予 AAA 级,穆迪国际评级由 B1 展望稳定提高至 B1 展望正面。特别是标普国际评级,由B+/展望稳定提升至BB-/展望稳定,金科成为极少数能够跳过展望调整,而直接晋升评级的地产企业。

强化现金流安全,是金科目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下半年的主要资金安排,金科财务负责人李华讲了三个原则:一是继续坚持“量入为出”的现金流管理模式,强抓销售回款工作;二是坚持“集团资金一盘棋”强制管控;三是坚持资金计划“三收三支”原则。

通过这三条原则,金科想要确保每一笔销售都能贡献有价值的回款,提高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将资金的流动性安全加固。

土储丰厚,多元化拿地成主流

第二,从“集中供地”的大环境,解析金科的拿地渠道和土储。这当中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则,也是“三道补丁”之一,即“当年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40%” 。

报告期内,金科累计新增土地储备39宗,合计计容建筑面积835万平方米,土地购置合同金额达为354亿元。同期,全口径销售金额为1025。虽没有披露具体的权益金额,但金科强调,上半年的投资销售比控制在40%以内,满足监管要求。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础性要求。面对行业调控的持续加码,拿地规则也在跟随变化,最为明显的是首轮“集中供地”和第二轮“集中供地”规则的调整,如深圳第二批22宗地重新挂牌,地价限15%溢价率、禁马甲,采取“三限双竞+摇号”办法挂牌出让,调整竞买人资质条件和准入要求。

如今各地政策正在陆续调整公布,从目前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限地价、提品质、限马甲、摇号都有可能成为地方进行土地招拍挂的选择,在提升房企利润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土拍市场的竞争度。

总裁杨程钧认为,下半年随着政策调整,土地溢价率下行,会有一批好的拿地机会出现。对于金科未来的投资,他透露了四点:

第一,目前监管有投销比不超过40%的要求,金科将遵守监管规则,量入为出,稳中求进,控制好投销比;第二,将坚守投资红线,坚决不拿低流速项目、不拿亏损项目;第三,会聚焦资源和资金,关注下阶段的投资窗口期,好的项目一定会果断出手;最后,随着多元化拿地能力得到提升,在地产+、收并购、城市更新等拿地方式上会加大力度。

“通过这四点,我们有信心、有准备、有能力拿到规模大、盈利性更强的项目。” 杨程钧总结道。

目前,金科正在研究第二批次集中供地城市的政策变化,拿地规则在调整,投资机制也需要联动变化,房企都在加强自身的多元化拿地能力。而在这方面,金科是值得研究的一家企业。在其新增的土储中,多元化拿地计容面积达到472万平方米,占比高达57%。

具体来看,金科多元拿地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地产+商业”、“地产+产业”、收并购等。其中,通过“地产+” 两种方式共获取土地207万平,占比25%;通过收并购获取土地140万平,占比17%;通过其他方式拿地124万平,占15%。

多元化拿地占比高达57%,这在一众房企中很少见。更为重要的是,在提升土储的同时,金科的投资能级也在迅速提升,按计容建筑面积计算,新增土储中二三线(含新一线) 城市占比超93%。

至于具体提升程度,对比之下更为直观。2020全年,金科新增土地投资148 宗,计容建筑面积2364万平,其中二三线(含新一线)城市占比近80%城市。半年过后,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超93%。

截至6月底,金科总可售资源达7311万平。其中,重庆占比23.69%,华东、西南(不含重庆)、华中、华南、华北占比分别为 20.94%、18.30%、17.81%、9.22%、5.27%,可售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及行业趋势更为契合。

坚持省域深耕,“三圈一带、八大城市群”进行投资布局,是金科全国化布局的策略,主要体现为以二三线城市为主,一四线城市为辅”。如今随着投资城市能级提升,抗风险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所以,从当下最热的两个视角来分析,无论是债务水平还是土地能力,金科的财报数据都在说明一个事实,稳中向好。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