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铂金 >

伴生公募行业发展至今,严格执行合同就是治理基金“漂移”问题的最优解?

来源:财联社   2021-09-18 21:22:18

财联社9月18日讯,本周四,基金再度因“大跌”登顶热搜,有观点直接将“大跌”热搜与前一日监管关注基金风格漂移的消息联系了起来。

监管关注会直接导致基金经理“恐慌性”抛售?诚然,二季度公募基金抱团的“龙头”,被多数“漂移基金”重仓持有的宁德时代日内大跌5.21%,但截止最新报告期依然为最多公募基金持有的贵州茅台不跌反涨似乎又让这一说法不那么站得住脚。

事实上,关于公募基金的风格漂移,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自2006年至今,关于基金风格漂移的话题几乎就伴随着基金行业的发展,始终存在。

对于风格漂移的问题,近期被聚焦的多是行业主题基金。比如教育主题基金重仓新能源,比如文体产业基金重仓新能源、消费……违背基金合同中所限定的投资范围,而重配市场热门的“抱团股”最为人所指摘。

不过,基金风格漂移伴随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至今始终存在,显然并非要求基金经理“严格照着合同买”就能简单解决。

市场变化万千,标准无法及时更新

一个比较“经典”的命题——“中盘股”、“小盘股”如何定义?

改名前的易方达中小盘,张坤重仓持有贵州茅台8年,一步步看着它从中盘股变成了大盘股,如果严格执行“中小盘”要求的话,是否一旦市值跨出界限的那一刻,无论后续上涨空间还有多少,就该严格遵守合同要求卖出?

更何况,随着A股市场的发展,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张,对于小盘股、中盘股、大盘股的定义本就很难有一个稳定不变的明确界限。

当然,基金公司一定会想到这点,通常也会在合同中对相应概念做一定的界定。

例如丘栋荣的中庚小盘价值就在基金合同中界定了“小盘”的范围。

来源:中庚小盘价值招募说明书

截止9月17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中位数约在60亿元左右,而在中庚小盘二季度末十大重仓股中,目前市值超百亿的占七席。即便刨去二季度末至今两个多月的涨幅,显然也不属于合同所界定“小盘”范畴。

中庚小盘价值二季度末十大重仓股

另一个相似的例子是冯波的易方达中盘成长。

来源:易方达中盘成长招募说明书

合同中对于“中盘”的界定是“A股总市值处于25%到75%范围”,如果按照最新的市值排名,这个区间应该在大约30亿-150亿元区间,但是放眼易方达中盘二季度末的十大重仓股:

易方达中盘成长二季度末十大重仓股

只有港股华润啤酒满足在“100亿-3000亿港币”之间,能算达标。

股票市值本就是动态指标,对于那些以市值来界定投资股票池的基金来说,如果严格执行“名副其实”原则,那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股票市值“过线就砍”;要么定期更名,让基民的基金持仓也“常换常新”——市场低位时就是“中庚小盘”,牛市巅峰就是“中庚大盘”,这样真的好吗?

“为难”的行业主题基金

如果说“中盘”、“小盘”定义更多是个案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那行业主题基金目前正是处于争议风口之上。“名不副实”主要针对的正是这些基金中出现的风格漂移。

对于行业主题基金来说,一个问题难以避免:如果标的行业在当前或可预期的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利空之下,大概率跑输市场平均水平,基金经理该怎么办?

来源:中欧医疗健康招募说明书

部分行业主题基金在限定标的行业投资比例的同时,还会有股票资产在基金中的最低占比要求,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可以降低仓位,但不能完全清仓。以中欧医疗健康为例,根据基金合同,股票资产比例下限是基金资产比例60%,医疗健康行业股票的比例下限是非现金资产比例的80%,也就是说,即便降到极限,也必须有近一半的基金资产持有医疗健康行业股票。

打个比方,如果看到面前有个坑(行业风险),基金经理却不能选择不跳,只能选个伤害相对较小的姿势(降低仓位到合同要求的下限),硬着头皮往下跳。

当然,解决方案也是有的,那就是不限定股票资产比例下限。

来源:农银汇理新能源主题招募说明书

但这可能会引发的争议是,一旦基金经理真的选择全面空仓来应对行业风险,如果判断失误或是出现突发非系统性利好(如政策扶持等重磅消息),则将“完美”踏空;而清仓+重新建仓,买卖股票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最终也将由投资者来承担。

如果要求基金命名、投资范围必须要明确且严格执行,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是现成的方式,通常指数基金的投资目标是与标的指数之间的跟踪误差。

来源: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招募说明书

随着近年来ETF等指数基金发行的快速推进,覆盖范围不断扩展,已能够满足很多投资者对于某一特定领域的配置需求。

该如何看待基金的风格漂移?

对于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来说,如果缺乏一定的自主权,那行业主题基金这种类型的产品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名不副实”固然不对,但完全“名副其实”却可能稍显呆板,如何拿捏这其中的尺度,需要基金行业在摸索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换个角度来看,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基金的时候,如果决策不是出于对于某一位基金经理个人的特别信任,那或多或少也需要对于资本市场有所了解,基于对于某一行业的看好,或对于市场所处阶段有一定的了解,某一类型的股票短期或中长期有较好的上涨空间,而做出判断。是否意味着更高的专业要求和门槛?对于针对“非特定投资者”发行的公募基金来说,这与“普惠”的初衷略有所偏离?

“风格漂移”或许是基金抱团的后遗症,或许也与基金公司业绩导向的考核标准相关——看到有十分把握的好机会谁能忍住不上?如果更进一步看,基金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式与管理规模息息相关,而对于很多“基金小白”,看不懂投资风格、看不懂配置理念、甚至不一定会去看回撤,谁排名高就买谁的基金,基金公司想要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分一杯羹,向市场偏好妥协在所难免;那么追根溯源,缺乏耐心,一看“风头不对”,短期业绩跑输就马上用脚投票的行为,是否也需要负一定责任?

或许,未来基金公司在给主动权益类产品起名时会考虑降低指向性,以更加抽象的方式来描述投资范围,以防万一?而在基金发行时的定位和包装,以及如何向投资者介绍,更进一步说,也值得各大基金公司进一步仔细思量。

顺应市场需求固然不错,但如果想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绝非是短期之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