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白银 >

赵伟:全球大通胀下,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来源:中新经纬   2021-08-12 19:24:47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12日电 题:《赵伟:全球大通胀下,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作者 赵伟(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疫情后多国央行“大放水”,海外通胀形势愈演愈烈,在此情况下,中国能否“独善其身”?本文尝试从大历史观回溯通胀演绎的中期逻辑。

过去十年,中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胀大多时候低位波动,中枢明显低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2007年至2011年,中国CPI在4%中枢附近大幅波动、最高接近9%;2011年之后,CPI通胀中枢明显下移、波动下降,多数时候围绕在2%附近窄幅变化。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中国CPI通胀相对较低,2012年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CPI平均2.1%,明显低于俄罗斯的6.3%、巴西的5.6%、印度的4.9%。

中国CPI通胀持续低位,与经济回落过程中,主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增长放缓、统计口径等有关。CPI分项中,价格中枢降幅较大的居住项,权重大幅抬升至第二位;价格中枢抬升的衣着和教文娱项,权重则不同程度下降;而权重最大的食品项波动下降,大多时候在低位窄幅变化。此外,一些商品服务价格变化并未完全体现在CPI中。

伴随中国进入转型阶段,居民收入增长的逐步放缓,高房价对消费的抑制,使得消费需求增长带来的涨价压力下降。从2011年开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逐步放缓,增速从14.1%下降至2019年的7.9%;期间,房价大幅上涨,加大购房压力,高房价和持续抬升的居民杠杆对消费产生一定抑制。

商品流通成本的下降,也是CPI通胀持续低位的重要原因。伴随物流设施完善、竞争激烈等,近年来物流成本显著下降,公路物流运价指数过去8年下降近三分之一。便利的低成本物流支持下,网络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逐步抬升;网络零售成本低于线下零售,交易增多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成本。

先导经济体经验显示,转型过程中,CPI通胀低位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回溯历史,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都经历了经济增速回落、消费增长放缓及CPI通胀中枢明显下台阶,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正在经历这一过程。

在海外进入大通胀时代,国内CPI通胀也可能面临阶段性压力、但不会改变中期趋势。疫情背景下,发达经济体货币“大放水”、财政大规模刺激等,推动M2(广义货币)增速创新高,叠加疫情期间广泛存在的供给冲击,导致全球大通胀。中外政策不同、经济“错位”下,通胀走势不同,中国CPI尚在1%,美国已突破5%。不过,伴随原材料涨价显性化、猪价超跌反弹等,国内通胀或阶段性承压。(中新经纬APP)

赵伟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