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银行 >

谁说长夜无新航?中国平安投资端发力将引飞轮效应

来源:金融界网   2021-07-09 19:22:59

近期,保险股持续下行的走势引发市场争议。截至7月9日收盘,上证指数微跌0.04%,平安报收60.09元,国寿报收32.16元,新华报收44.66元,太保报收27.90元。随后,央行宣布将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通过尾盘回调的迹象,可以看出市场对于央行的政策已经做出反应,后市投资者究竟该如何选择?实际上,困于眼前短期的股价表现,不如放下浮躁,仔细研究险企在投资端的不断“探索”,或许可以拨开迷雾。

早在4月底,平安人寿宣布以370.5-507.5亿元对价受让新方正集团51.1%-70.0%的股权,公告一出便引来不少讨论。7月5日,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发布公告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已裁定批准北大方正集团、方正产业控股等公司重整计划,平安收购方正一事落定。

对于方正集团的重整,近日北大医药(行情000788,诊股)董秘在公开平台答投资者问时拈诗一首,“老树苔花无新意,白纸一张待马良。谁说长夜无新航,平安百年谱华章”,表达了对平安接手新方正集团的长远信心与未来展望。此外,行业猜测方正证券(行情601901,诊股)与平安证券整合是大概率事件,如若两家券商合二为一,将有希望进入券商头部区域。平安集团也官方回应: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未来将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与科技赋能的优势,助推新方正集团及旗下各项业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经济正开启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战略。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上,伴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社会老龄化等社会趋势,各行各业都面临增长困难,而对于像中国平安这样的龙头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需要去寻找新的增长途径。

此次收购方正,正是平安在新时代要求下的一次主动探索。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平安收购方正背后的商业价值,在商言商,收购方正是否能给平安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量?另一方面,除了重整后的短期财务价值,收购方正与平安长期深耕的“大金融+大健康”战略是否能实现有效协同?当短期价值叠加长期战略,是否能跨越原有发展周期的阻力,实现平安寿险改革、医疗转型的飞轮效应?

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必要重新去认知平安收购方正这件事情。

01重整方正的财务价值几何?

作为中国第二大破产重整的企业,方正的重组受到格外的关注,市场上对平安收购方正也充斥着各种声音。除了平安作为金融领域龙头企业必须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站出来的企业责任担当,金融出身的马明哲,到底看中了方正哪些价值呢?作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两点:

首先,方正是毋庸置疑的优质投资标的。众所周知,方正集团系由北京大学投资设立的全国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校办企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可观的业务与资产规模,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北大医疗,依托于北京大学和北大医学部,旗下拥有十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医疗服务系统,总床位数逾万张,高级职称医师500余人,年服务患者300余万人次。

其中,北大国际医院作为旗舰医院就拥有1800张床位,设有60余个医疗临床和医技科室,是国内医院信息系统最早达到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7级的医院之一。北大医疗控股中医药重点骨干企业北大医药公司,拥有已孵化100余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北大医疗产业园。北大医疗创建的“智慧医疗-北大医信”是国内医疗信息化的第一梯队供应商,累计服务全国28个省市的3,0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200余家,业务涉及智慧医院、区域卫生、医疗+互联网等领域,拥有庞大的医疗健康数据。这与平安打造机构、医院、支付、病患的线上线下(行情300959,诊股)医疗生态闭环的大健康战略不谋而合。

其次,方正旗下优质资产具备长效盈利能力。就金融板块而言,方正证券拥有覆盖全国28个省的300余家证券营业部,区域分公司24家,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左右。2018-2020 年方正证券营收从57.23亿增长到75.42亿,净利润更是从6.8亿增长到11.98亿,涨幅接近80%。此外,方正人寿业务规模近年来也持续成长,2019年实现保费收入增长37%达28.6亿元。2020年四季度,方正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63.58%,未来3年净现金流充裕且平稳。重整后,新方正旗下金融系列公司的增长和发展也充满想象的空间。

行业猜测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整合是大概率事件,因为平安必定也有进一步推进综合金融棋局做大做强的意愿。如若两家券商合二为一,将有希望进入券商头部区域。数据显示,二者的资产总规模达到3225亿元,将超过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位居券商规模第13位;净资产合并则为734亿元,可以排至行业第10名,未来规模效应更显著。

02 落子敲枰,布局未来

放眼国内市场,平安可能是收购方正最合适的人选。但同时也存在两种疑问:第一,平安能不能让新方正集团“涅槃重生”?第二,如何实现战略价值的整合协同?

对于这两个问题,其实市场已有清晰的共识。于前者而言,平安多次成功的整合经历,正是焕活方正的最大底牌。

说起平安银行(行情000001,诊股)的发展历史,也颇有故事。2003至2009年,平安先后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区域城市商业银行),深发展银行(外资控股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次数之多、覆盖银行之广,在银行业并不多见。平安不仅成功化解了三家银行的遗留问题,并且顺利完成产品、渠道、客户资源、品牌、科技等方面的融合,逐步筑起全国性网络。如今,平安银行成为国内最好的零售银行之一。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平安银行的总市值已连续超越交行、兴业、中信、光大、浦发等银行,零售AUM余额达2.8万亿,私人银行业务更是跻身“万亿俱乐部”。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汽车之家。平安整合后的汽车之家逐步形成“车内容、车交易、车金融、车生活”为一体的汽车生态圈。借助平安集团的流量与车险数据,汽车之家和平安产险、平安银行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了估值和营收的双增长。并购完成后两年,汽车之家股价上涨超过5倍,最高达150亿美金。

此外,平安成功助力上海家化(行情600315,诊股)再创辉煌也是平安超强重整能力的又一体现。平安银行、汽车之家、上海家化等诸多成功案例证明,平安在应对企业整合后的战略、协同、经营、文化拥有丰富经验,这些都将是应对方正集团重整后风险的宝贵财富,平安是这次并购方正“当仁不让”的选手。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理解方正对平安的意义则需落在保险行业的产业逻辑、生态野心上。马明哲说过:“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 从过去看,平安的医疗布局大都集中在线上医疗,平安收购方正刚好补齐了平安医疗生态的“最后一块”短板。

实际上,平安通过收购打通医疗产业链的打法,正是美国联合健康的做法。纵观美国联合健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自1994年起,联合健康几乎每隔两年就有一次并购,并购对象包括医疗服务机构(控医疗服务成本)、药品福利管理公司(控药品器械成本)、支付公司(控资金成本)及医疗科技公司(控管理成本)。频繁的收购帮助联合健康进一步加深了垂直一体化程度,形成了产业链闭环。

目前,平安已经从在线医疗切入,打通线上线下,将服务延伸政府端、支付端,覆盖包括医保科技、智慧医疗、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等集团12家专业公司,形成了一个“大医疗健康生态圈”。与此同时,平安的科技实力也不断增长,截至今年一季度,其科技专利申请数已超过3.2万,其中金融科技、数字医疗科技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位居全球第三。

事实上,平安的医疗服务在政府机构、服务方、支付方均已形成了成熟的解决方案。以医保环节为例,根据此前投资者开放日披露的数据,平安已覆盖全国70%城市和8亿多人口,为全国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提供控费、结算、医保账户运营等服务,助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在C端服务方面,平安好医生通过自有全职医疗团队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提供7*24小时在线问诊以及线下1小时送药的一站式医疗服务。截止3月末,平安好医生互联网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10亿次,为当下“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此外,平安人寿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和增值服务。近期推出的“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匹配主力重疾产品,通过“保险保障+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和风险保障需求。7月1日,平安人寿还重磅推出细胞免疫疗法(A款)医疗保险赠险,凭借高额医疗保障、尖端医疗科技、精细化医疗服务等特色,打造细胞免疫疗法专属产品,以减轻患病客户就医问诊压力。

曾有行业一些天马行空的猜想,却也饱含了市场对民营医疗板块的期待。未来可以将新方正的北大国际、鲁中、淄博几大医院接入平安健康线上系统,加快推进“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这样的垂直IP运营,整合北大康复医院和北大医疗健康管理中心与“平安臻颐年”品牌,融合北大医药、北大医疗产业园、方正医药研究院到平安医疗科技原班人马中去,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产、学、研到就医、保险报销的全流程“升级”。不论如何,随着线上、线下医院打通协同发展,医疗板块有望成为新方正集团新的增长点,带动其价值的重新释放。届时,平安医疗生态圈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创造更大的价值。

拉长周期看,不妨抱有战略眼光的耐心与信心,当积蓄了足够深厚的生态协同动能并突破行业整合的阻力后,平安并购方正将实现一次财务价值叠加战略价值的飞轮效应。平安这艘巨舰,将在舵手“马明哲”的引领下,驶入一个全新周期的航道,扬帆远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