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广东重拳出击 排查出违规流入楼市贷款2.77亿元 对银行、中介已初步形成震慑效果
来源:财联社 2021-03-17 21:23:23
财联社(上海,记者 潘婷)讯,近日,财联社记者从广州多家银行了解到,监管高压态势下,广州辖区银行机构通过开展自查,对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资金进行了摸底。监管部门也对辖区银行进行了专项排查。
记者昨日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广东银保监局了解到,广东辖内(不含深圳)银行机构已排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2.77亿元、920户;其中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1.47亿元、305户。
监管部门表示,将对经查实的“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对于从业人员“顶风作案”等性质恶劣的行为将从严处罚;同时将督促银行机构对问题整改问责,加强贷款“三查”管理,严格审核借款人资质和经营主体信息真实性;对于不法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违规行为将与相关部门进行共同打击,坚决惩处。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这种政策的力度肯定能抑制市场过热,让“经营贷”回归到它的本质;同时,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整个楼市非理性、不健康的发展。
银行严查资金用途 信贷员违规放贷将“饭碗不保”
2月9日,广东银保监局下发《关于组织辖内银行机构开展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风险排查的通知》,部署全辖银行机构从授信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以及第三方机构业务合作等方面开展全面自查。
某国有大型银行的一位信贷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银行目前对经营性贷款的贷后核查力度很严,查到就要回收贷款。他同时强调说,由于银行的贷后部门主要是控制贷款风险,其工作业绩与放贷业务无关,因此,强化这个部门的风险核查工作,能够真正让有问题的贷款被及时发现。
该人士同时表示,一旦发现贷款申请过程中存在隐瞒、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的问题,小则信贷员会被扣分,大则可能后续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所以现在的信贷员在前期把关时也较为谨慎。
另一位城商行信贷员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现在如要办理房贷,是严禁通过“经营贷”等途径申请;如果想办理“经营贷”,需要企业真实经营,且会核查资金用途。
据了解,银行现在做贷前贷后审查、核查的内容包括核查客户经营的实体,资金去源,提前还款的资金来源,跟踪账户流水等。此外,还会通过大数据技术、实地走访等手段加强资金流向监控,严防资金通过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违规绕道流向房地产市场。
广州对于违规信贷资金的查处力度,已经产生了较强的威慑力。一家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的信贷员面对记者侧面询问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可以借到“经营贷”时,表现出了极高的警惕性。他称:“绝对不接受该类业务,因为一旦查出来就会“饭碗不保”。该行甚至要求信贷员在接到违规要求的咨询时,可以对此进行举报。而该行深圳分行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一但被发现是用于违规用途,除了要立即还款之外,还需要按照合同的约定对银行进行赔偿。
重压之下房产中介有所收敛
值得关注的是,在已发现的将贷款用于违规用途的现象中,有相当部分的贷款在办理过程中由房地产中介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以“包装”、“协助”的角色参与了“造假”行为。涉嫌违规的操作方式包括:通过中介机构过桥垫资套取“经营贷”,置换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经过转手多次后,挪用个人经营性贷款用于购房首付款等。
而在层层的严管之下,房产中介助推消费者通过申请“经营贷”、“消费贷”等购买房产的现象亦大为收敛。记者询问了多家房产中介,均表示目前不能办理“经营贷”购房。
不仅如此,某房产置业经理对财联社记者爆料称,过去,表面上经营性贷款比按揭贷款利率低,实质则不然,除了中间各种资金流转环节需要按照规定交税,而且中介机构还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此外,一些中介还要收取“好处费”。而正常的经营性贷款,银行在为客户办理贷款时是不会收取“好处费”的。
针对多主体助推房地产信贷市场乱象抬头的情况,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广东银保监局也表示,将多方联动强化房地产金融风险防控。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做好市场秩序整治,对于不法中介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违规行为共同打击,坚决惩处。
监管提示:套取资金严重者将被追究刑责
不法中介机构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造成房地产市场乱象,正如上述某房产置业经理所言,消费者通过中介机构申请经营性贷款买房也并不安全。
今日,广东银保监局就针对近期一些“贷款中介”冒用银行名义,以“利率低”、“时限长”、“放款快”等诱导购房者,推销通过“经营贷”、“消费贷”等方式从银行套取资金,让贷款“曲线”流入楼市等问题,对消费者发出提示。
广东银保监局称,消费者通过“经营贷”、“消费贷”等方式编造虚假材料套取资金购房,一旦最终无法清偿、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等情节严重的,消费者和“贷款中介”将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消费者将会因为其未按照合同履行义务、造假等行为被登记在案,个人不良信息报送至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如其造假行为造成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等情节严重,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其信息还将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