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外汇 >

上海的咖啡产业离复苏还有多远?

来源:财经早餐   2022-05-22 09:25:48

上海自疫情以来,很多线下餐饮服务处于停滞状态。咖啡作为上海人的“生活必需品”,却面临着难以自救的局面。其中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一些中小型咖啡店。

据第一财经报道,在上海的一些独立咖啡馆由于疫情的加重,从4月开始便处于停业状态。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收入锐减,房租等支出依然在持续切割着咖啡店老板的信心。

很多咖啡爱好者也表示自己已经处于“咖啡”断供状态。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由于线下咖啡店、超市等渠道大范围歇业,许多线下超市的咖啡售罄没有补货;线上平台,比如京东,由于运力受阻,咖啡豆没有确切的送达时间。因此,很多消费者自发组织社区群,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留下有关于咖啡渠道的求助信息。

但是很魔幻的是,很多咖啡店表示自己店里有大量咖啡豆可供出售,但是由于店员都被隔离在家,这些咖啡豆无法出售,所以中小型的咖啡店在这两个月大都只能被迫“躺平”。

不过大型连锁的咖啡店却能够得到适当的生存。自从团购能够运抵小区,很多团长也开始在小区中发布咖啡团购的相关链接。主要因为大型连锁咖啡店在供应链的安排上具有比较强的优势,因此很多上海的居民发现能够团购到Seesaw、三顿半、隅田川等品牌的咖啡。这些品牌原先就具有丰富线上零售经验,因此疫情并没有彻底封住他们的脚步。

但是有一点需要承认,就是疫情给上海的咖啡产业带来了很剧烈的冲击,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使在疫情解封后也难以短时间恢复。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里就要谈到上海咖啡产业链。

咖啡业态产生强烈反差

疫情期间咖啡产业的落寞与疫情前咖啡产业的景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据第一财经报道,由于上海采取了严格的封控措施,位于上海的咖啡生豆平台企业没有办法按照原先的海运以及清关路线完成咖啡豆的进口,因此很多项目被迫转道或终止。

虽然转道可以保证全国其他疫情不严重地区的渠道能够正常运营,但是进口咖啡豆需要完成大量清关手续,远程安排仓储物流也会比较难以保证安全,因此转道反而有时会造成更多麻烦。

在困境出现之前,大量咖啡厂商选择上海作为自己的总部,第一大原因就是上海的保税区规模巨大。上海是世界闻名的港口城市,进出口量也非常巨大。据前瞻经济学人数据,2021年1-10月,上海外高桥(行情600648,诊股)保税区以8434.8亿元的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保税区首位,同比增长22.1%,占全国保税区进出口总规模的比重为57.7%。第二名为深圳福田保税区,占比为23.9%。

可以看出上海在进出口贸易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很多咖啡厂商会选择上海作为自己的驻扎地。

其次,上海的咖啡店数量以及消费者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城市之一。据第一财经报道,截至2021年1月,上海共有6900多家咖啡馆,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甚至在上海的部分街道,每一百米就有超过5家咖啡店。

并且上海是咖啡渗透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调查,上海的咖啡消费在全国一骑绝尘,是当之无愧的“咖啡之都”,人均咖啡消费频次之高,已经比肩东京、纽约等已经拥有成熟咖啡消费文化的城市。

供应链具有群聚效应。由于客户众多,进出口非常便利,因此很多咖啡企业会选择在上海拓展业务。然而恰恰是由于群聚,整个产业才受到了相当水平的打击。

上海的咖啡产业离复苏还有多远?

图源:鲸准研究院

据鲸准研究院调研,咖啡产业链中93%的价值贡献来自于更为贴近消费者的环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海疫情严重,反而全国的咖啡产业链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打击。虽然全国的商超和线下零售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但是无论是贸易商,还是货仓,还是烘焙厂,很多都在上海。也就是说不仅只有中小咖啡店面对着躺平,很多咖啡工厂也是躺平的。

在疫情前,咖啡产业的融资数量和次数都有着大幅度地上升。据第一财经数据,2020年全国咖啡企业拿到21笔融资,在2021年这个数据就将近翻了一倍,达到45笔融资。然而2022年上半年,融资数量急剧减少,全国咖啡企业融资次数仅为9笔左右。

实际上这些拿到融资的咖啡企业,大多数也并没有实现全面盈利,因此从资本方的角度来说,未来将持续谨慎对待咖啡投资项目。

然而不同的是,一些连锁咖啡品牌,甚至是线上咖啡零售在疫情期间却能够“逆风而行”,持续运营。

主要原因是这些连锁咖啡品牌曾经就作为咖啡供应商存在,比如最近团购比较常见的Seesaw咖啡,在采取线下精品咖啡店的扩张模式之前,也有一部分业务收入是来自于早期比较流行的自助咖啡机。因此相对于一些独立咖啡店,或者是纯粹聚焦于线下的咖啡品牌比如星巴克来说,Seesaw对咖啡产业链的把控更有延展性。

而线上零售咖啡比如三顿半、隅田川等品牌,更是因为本身对供应链的依赖度很高,因此在封控期间依然能够通过强大的供应链组织能力,适应团购模式持续供货。虽然在工厂制造环节仍不确定影响几何,但是所幸这些零售品牌可以通过将现有存货卖出的方式进行“回血”,对于他们来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不过对于疫情前线上零售咖啡品牌以及咖啡店们所喊出的豪言壮志,如此光景让从业者也没有太多冲击目标的信心。

尾声

在此期间,很多连锁咖啡店正在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活下去”,更不要说那些中小咖啡馆了:它们受限于资金规模和供应链地位,要保证“活下去”都有极大的难度。

很多咖啡馆老板在此期间,利用自己原先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做起了团长,将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成批销往社区,可以拿到供货商的回点以便保证资金流动性。然而团购并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因为受制于货源以及物流,能拿到的回点反而会被压缩,因此对于那些“躺平”的中小咖啡店业主来说,自己咖啡店的生存无法依赖于自己“无法掌控”的收入来源。钛媒体所报道的“先躺平,后关店”的现状也将成为上海中小咖啡店的现状。而这些店面占据全上海7000家咖啡店的一半左右。虽然疫情之后,我们能预想到咖啡产业复苏在即,但是很多咖啡店也将倒在黎明到来之前。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要恢复到以往平日的业态,可能至少要到2023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