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外汇 >

意义重大!国家五部门出手,这些调整值得关注

来源:期货日报   2021-06-10 12:22:44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近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整个生猪和猪肉市场都受到明显冲击。政府猪肉储备是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生猪和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次《预案》的提出,就是为更好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用,有效缓解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与2015年预案相比,该《预案》对预警指标和区间、储备分类和规模、储备调节机制等核心内容作了修改完善。

一是丰富预警指标。“猪粮比价”指标是直观反映生猪养殖成本收益对比关系的重要指标,广受生猪养殖业关注,《预案》继续沿用了这一指标。与此同时,《预案》增加了两个指标:第一个是“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该指标能够显著提高风险预警和储备调节工作的前瞻性;第二个是增加了“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该指标更贴近消费者感受,在猪肉价格过度上涨时能够及时作出预警和响应。

二是调整预警区间。《预案》区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两种情形,设立了三级预警区间。其中,根据近年来养殖成本收益变化情况,将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由此前的5.5∶1—5.8:1提高到7:1,当猪粮比价处在7:1—9:1时不进行预警,为市场自发调整留有充足空间。

三是分类设置储备。《预案》依据政府猪肉储备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设了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国家层面常规储备主要用于满足市场调控和应急投放需要。临时储备是结合此轮调控实践、积极借鉴其他有关重要商品储备建设经验提出的,主要是在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产能大幅下降时进行收储,以稳定生产预期,实现有效“托市”稳产能。同时,储备规模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四是完善工作机制。《预案》对本轮猪肉市场调控工作中创新采取的部门会商机制予以巩固,将能够有效提升部门沟通及决策效率。《预案》结合本轮调控实践经验,对地方政府猪肉储备规模、收储机制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将能够有效提升央地联动、区域联动合力。

《预案》有亮点

银河期货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研究员陈界正介绍,从《预案》调整细则来看,本次《预案》调整亮点主要包括“预警指标增加”以及“指标覆盖范围调整”两方面,其中预警指标由原先“猪粮比价”新增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以及“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两大监测项目,监测指标多元化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共同监测生猪产能的变化情况,预判后续生猪价格走势。一般而言,猪粮比是衡量养殖利润的重要指标,在正常年份有助于判断猪周期的高低点,但是疫情或政策影响导致生猪产能去化背景下,存栏则难以与利润表现同步,如2018年末至2019年初非瘟疫情恶化的背景下,存栏下滑领先于利润的下收窄,因而增加存栏监测指标有助于对猪价低点进行预判。而猪肉零售价格则是面对终端实际的消费情况,对于是否进行抛储决策也有更综合的指导意义。对比2015年方案调整结果来看,当前的猪粮比定价重心以及波动幅度较前期均有所上移及增加,这也符合当前国内猪价仍然处于历史同期偏高水平以及产能缺口下猪价波幅加大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政策更准确的应对市场供需以及参与者行为变化。

业内资深生猪专家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猪价连续下跌,全面跌破养猪成本线、以及环保要求再次来袭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此时出台《预案》这一指导性文件意味深长。整体来看,《预案》对我国生猪市场的宏观调控更加细致,同时更加具有前瞻性,将是今后一个时间段内生猪市场发展的风向标,有利于促进生猪市场未来高质量发展。

该业内专家表示,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预案》提出要“研究编制生猪养殖成本收益指数,适时纳入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这预示着国家将在此次丰富“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以及“36个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价格”指标之外,还将在未来引用其他新的反映生猪市场成本的指标,在多指标预警体系下,对保障生猪市场生产、供给和价格平稳运行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猪价进入下行周期,不过这波下跌可以说是超出了全市场的预期,生猪价格从年初的36元/公斤下跌至当前的15元/公斤左右,跌幅达58%。生猪价格大幅下跌,但是饲料原料价格却依然维持高位,这对养殖户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当养殖户翘首以盼猪价反弹的时候,生猪价格直接跌破自繁自养的养殖成本,外购仔猪育肥亏损则在1000元/头。“猪价的持续下跌,使得整个生猪和猪肉市场都受到明显冲击,为稳定生猪价格,保障供应,国家五部门出手平滑价格波动。”东兴期货生猪研究员俞涵丽说。

为何要调整?

方正中期生猪研究员徐菁告诉记者,“猪粮比价”是通过对猪价和玉米价格的比价关系、直观反映生猪行业养殖利润状态的指标。过去,当仔猪价格、饲料价格处于相对低位,养殖单位的补栏成本可以控制在相对较低的范围内,猪粮比高于5.5:1或者6:1,养殖企业确实可以实现盈利。但2019年之后,饲料成本、仔猪价格、防疫及人工成本均大幅上涨,补栏成本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猪粮比随之失常,通过传统的猪粮比波动观察行业利润状态而调整养殖规模已经不合时宜了。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初,猪粮比还高达8:1时,外购仔猪育肥就已经陷入亏损。因此《预案》根据近年来养殖成本收益变化情况,将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由此前的5.5:1—5.8:1提高到7:1的做法是相对合理的。

“猪粮比调整主要是因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后,原有的猪粮比偏低了,养殖成本上升,养殖的盈亏平衡线需要重新调整,同时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防控成本提升,自繁自养的成本增加,上调猪粮比预警线,有利于更准确地反映养殖盈亏情况。”华融融达生猪研究员于士程说。

华联期货生猪研究员蒋琴介绍,本次《预案》区分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和过度上涨两种情形,设立了三级预警区间。其中,根据近年来养殖成本收益变化情况,将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对应的猪粮比价由此前的5.5∶1—5.8∶1提高到7∶1,当猪粮比价处在7∶1—9∶1时不进行预警,为市场自发调整留有充足空间。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以上,而猪的饲料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粮食。因此,粮食的产量和价格直接影响生猪养殖成本。猪粮比,通俗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

“过去认为猪粮比高于5.8:1—6:1,养殖企业可界定为盈利状态。但2019年之后,随着国内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生猪养殖成本不断抬升,即使猪料比高达8:1,部分企业也会出现亏损的情况。在非洲猪瘟出现后,生猪养殖场的防疫成本大幅提高,人工、水电成本也在逐年上升。”蒋琴表示,另外,随着国内养猪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的不断推进,各个企业养殖成本方面的差异也较大,玉米价格在整个养殖成本中所占比例已大不如从前,因此,过去的猪粮比预警区间已不能反映全行业的养殖情况,有必要做适当的调整。

“除了猪粮比,猪料比亦是重点关注的指标。猪料比价是由综合饲料、仔猪及生猪价格数据计算得出,将豆粕、麸皮等饲料价格考虑到比值中,更能反映生猪养殖的实际利润情况。我们也更倾向于通过猪料比价去观察当前的养殖状况。”蒋琴说。

三立期货生猪研究员陈晨认为,此次“预案”的发布,也是国家对生猪保供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养殖户利润大幅下滑的现状中,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盈利环境,使养殖户能更有信心挺过现阶段的“困境”,也相当于是喂他们吃下一颗颗“定心丸”,避免产能过度淘汰,影响猪肉供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介绍,以2.82元/公斤玉米价格计算,猪价过度下跌2级预警(视情况收储)对应生猪出栏价为14.38—16.8元/公斤;猪价过度下跌1级预警(确定收储)对应生猪出栏价为低于14.1元/公斤。周三河南出栏价为15元/公斤,对应政策2级预警。这一政策提振盘面情绪,兜底远期生猪现货价格,考虑到政策推出到落地存在窗口期,政策推出难以阻止短期现货价格继续下跌。

“当前国内猪粮比并未达到2级预警水平线,因而政策端也不存在通过收储托市来稳定猪价的情况,猪价未来还是走自身基本面,短期政策颁布对实际供需影响有限;从预期角度看,《预案》调整结果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自2019年猪价屡创新高以来,国内平均每周1万—2万吨的冻肉投放数量基本都对标12以上的猪粮比,因而价格运行重心上移也是相对比较合理的,未来重点关注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陈界正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