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 >

建立长效激励 约束机制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2-06-20 10:25:33

一直以来,基金行业人才流动较为频繁。《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加大了离职成本,将有效减少核心人才流失,提高行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未来,基金公司也将根据《指引》,多管齐下留住人才。

华南一位基金公司权益投资总监表示,基金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股权等长效激励机制非常重要。

至于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未来是否会增加股权激励等计划,德邦基金表示,公司一直在探索与长期利益绑定的多样化激励约束措施,譬如将员工激励与公司成长价值分享相关联,这块会更多采用期权和分红权的形式。长期激励这块,员工持股计划的初步方案也在推动落地中。

湘财基金表示,将探讨股权激励计划等形式,丰富薪酬支付手段,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今年基金行业离职越发频繁,已有约120位基金经理离职,是2015年来同期新高。董承非、林森、周应波、崔莹等一批明星基金经理集体“奔私”,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有些基金经理凭借短期业绩一战成名之后,迅速转身“奔私”。

根据新规,公募基金管理人员工离职应遵守静默期制度,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

上述权益投资总监表示,对于公募基金来说,优秀基金经理离开短期会带来一些影响,毕竟优秀的基金经理还是非常珍贵的。但长期来看,公募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靠的优秀的体制,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变动而停滞。他强调,《指引》发布后,基金公司应遵照新规尽快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着力从金融机构的平台优势和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在目前薪酬《指引》之下,如何有效的激励投研人员、留住投研人员也成为基金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邦基金表示,公募和私募在平台特性、目标客群上存在很大差异,公募是的定位大众理财,私募的目标客户是高净值客户,追求绝对收益。不同平台得到的资源支持和承受的压力不一样。“公奔私”的基金经理多是在公募平台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历史业绩,有较高的市场号召力,同时,更看好私募给予的个人自由度,机制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德邦基金同时提到,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最重要的资产都是人才。基金公司需要优秀的投研人员来共同实现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投资者的盈利水平。“我们会在确保客户利益的前提下,在监管导向支持的范畴内,平衡好人才的获得感、公司的长期发展需要和股东利益的分配,持续优化公司的投研决策机制和考核激励政策,为人才提供更多的空间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博时基金也表示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法规要求,持续优化薪酬递延机制,建立全面、多层次、分业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优秀的基金投研人员很多都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及精神压力,需要得到合理的激励,各公司应遵循市场化原则优化政策,避免优秀人才流失。总体来看,把握好一个度是关键,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都应着眼于长远。

湘财基金表示,完善激励机制,兼顾激励与约束、效率与公平,通过物质与非物质激励等手段丰富激励形式,给投研人员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