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 >

铺路架桥,一场农业的革命

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1-05-28 10:23:43

导语:“下乡青年”拼多多。

2020年9月27日下午2点,文山州丘北县的农户潘刚,正在等待上门的货车。

在潘刚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已经打好包装的箱子,箱子里是一种水果,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雪莲果。再过半个小时,货车就会开到潘家门口,搬运、装车、把雪莲果一路送到昆明,再通过空运和铁路一路向东,直抵广州。

文山州丘北县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红土+山区的地貌,让当地的农业种植只能以玉米为主,而传统的经济作物药材三七,又会给土壤带来伤害。云南省有88个贫困区县,丘北县正是文山州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50万人口,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8万人。

2004年,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把雪莲果种植引入了文山,这种原产秘鲁的水果有着红薯的外貌,口感却清甜可口,既可生食,也可烹饪。重要的是,种植过程护理少,易存货,亩产值高,很适合文山当地种植。

雪莲果的引入,在文山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2004年引入,到2016年,丘北县种植雪莲果的面积,从250亩扩展到6万亩。潘刚也因此成为第一批种植雪莲果的专业户。

但问题并不是没有,雪莲果的种植虽易,销路却很难打通。原因既在于这种非主流水果少有人知,也在于农户困在西南一隅,农民们不可能组织销售渠道,也不可能长途贩运。

雪莲果滞销,随之而来的便是积压与“谷贱伤农”,在2010年之后的几年里,每到丰收季,两个场景让潘刚记忆犹新。一个是田里堆满了果子,任其腐烂。另一个是果贩子上门低价收购,“挑三拣四,只收个子最大的,总比烂掉强点。”

种了难卖,让农户的积极性很受打击,弃种的情形随处可见。到2015年,甚至连潘刚这样的老种植户,也觉得意兴阑珊,开始寻找新的作物。

这本来是一个产业衰落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2016年底发生了转机。

01拓荒

2016年,一群年轻人背着背包,从上海一路向西,深入到内陆腹地的农村与田间。最终,他们在文山驻足,吸引他们的,正是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雪莲果。

这群来自上海的年轻人,显然认得出这种美味的水果。在上海这个都市里,它总是出现在精品超市,并不是时刻易得的大路水果。

这群年轻人,隶属于一家名叫拼多多(PDD.US)的电商企业。

今天已经无人不知的拼多多,在2016年并不是一家知名企业,它的用户数、DAU、MAU、GMV、营收与当下也无法同日而语,但作为一家新兴的电商企业,除了在传统的电商品类里寻求各类指标的增长,拼多多显然还有更多的考虑。

拼多多主打的是互动电商,在社交圈层中,能覆盖大多数人消费需求的莫过于食品、与日用家居等刚需商品。在众多刚需商品里,以水果为代表的农产品,受众最为广泛,这自然成为了拼多多的主打品类。

在商言商,本是天经地义,但这只是拼多多涉足农产品的因素之一。对于中国农业而言,虽然经历了数次农村改革,但“农贱工贵”、“谷贱伤农”,农业品与工业品之间存在“剪刀差”的现象,仍然广为存在。

而在消费者一段,由于种植上游极度分散,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的链条漫长,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环节,上游种植和下游需求实际是脱钩的,这既是中国有上百万个农贸批发市场的原因,也是农产品价格层层叠加,供给端种菜难赚钱,需求端买菜价格高的根本所在。

既保证农户端的利益,又保证消费者买得实惠,这是拼多多在2016年前后面临的课题,也与这家电商企业创立的初衷并行不悖。

那么,改变文山丘北雪莲果命运,改变中国上千贫困县、几十万农村,数千万种植户状况的办法,在哪里呢?

这个办法最终被想了出来,它用一句话便能总结——用最初一公里,直连最后一公里。

在文山州丘北县里,拼多多的运营团队在田间地头农户交谈、在贩运环节和果贩讨论,在大小城市走进商超,经过这样一番调研之后,最终确定了策略——借助电商平台,以原产地直发,开启农产品上行模式。

“原产地直发”,意味着对中间商的简化。在这一年的丰收季到来前,来自农户潘刚田里、来自丘北县的雪莲果,开始在拼多多平台走货。

在这个过程中,拼多多所做的工作,并非传统的单纯展示。它的技术人员打造的算法推荐逻辑,起到了汇聚订单的关键性作用——消费者在自己的客户端页面上看到的,并不是店铺,而是真正的单品,一颗来自红土山区,体态饱满、汁水丰盈;既可生食,又可烹饪的雪莲果。

在广东,这种水果常被热爱美食的“老广”用来煲制老火靓汤,于是广东的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真正新鲜的食材,是如何被农户种耘,又如何被农户收获,装车,最终直抵用户餐桌的。

这样的策略,收到了实效。这个原本只被少数人知道,只在少数餐桌上出现的水果,需求量在当年便开始暴增,这其中既有全国市场的覆盖广度增加,也有现有用户的复购,以及更深的渗透率。

在拼多多的平台上,新鲜的文山雪莲果迅速变成了网红,它从大山中走出,来到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餐桌上。到2019年底,拼多多的雪莲果销售突破2.2万单,累计22万斤。在文山地区,超过9万亩的红土地,成为了雪莲果的摇篮。众多诸如潘刚一样的农户,因此得以摆脱贫困。

对于拼多多的农业供应链而言,文山雪莲果的成功,其实只是电商助农的冰山一角,在四川蒲江、在四川会理、在云南石林、在山东潍坊,在许多像文山丘北一样的农业地区,诸如猕猴桃、石榴、人参果、羊角蜜瓜等优质水果走出了农村的田间地头,也走出了县城农贸市场的方寸之地。

不过,这样的成功,仅仅发挥了电商的渠道本质——通过“交易线上化”,绕过中间加价环节,让供给与需求的链接更加顺畅。理想状态下,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供需两端的“双赢”

这样的事情,拼多多可以做,其他电商只要愿意投入,也同样可以做,既难以建立护城河,也难以深刻地实现拼多多的目标——真正对农业实现助力与改造。

02深耕

2021年的5月26日,拼多多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在多线增长的数据之外,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额外提到了一些与财报听起来关联不大的内容。

“在朝着世界最大农业和日用品平台目标努力的同时,我们深感对农业食品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迫切性。我们希望消费者拥有更健康,更具有环境可持续性的饮食习惯,同时也希望助力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进一步改善。”

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显然不能只依靠于简单的“交易线上化”,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它既需要资源的投入,也需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

作为曾经的CTO,陈磊对于技术,显然有着超越一般管理者的偏好。在2020年7月,陈磊接替黄峥,成为拼多多业务的操盘者之后,便开始强调加大对农产品价值链尤其是农研科技的投资。

这种对于农产品全链条的倾斜力度,在拼多多的财务数据中,可以得到清晰的体现。其中一项便是坚定不移地加大对农研科技的投入。2021年第一季度,一季度,研发开支为22.187亿元、同比增长51%。

资源的投入,只是把事情做成的先导。想要推动农业从种植、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革新,拼多多显然还需要在更多的层面做出改变。

2020年12月,中国草莓界产生了一项有趣的比赛——4支AI队伍和4支顶尖农人队伍,在过去的120天力,围绕草莓种植效率、品质、产量展开了全方位的比拼。

在这场比赛中,采用数据分析、智能传感器和温室自动化等技术的AI团队,平均生产了6.86公斤草莓,这个数字相比传统农人团队2.32公斤的平均产量,高出196%。对应的则是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这场有趣的比赛,正是拼多多主办的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是拼多多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一个动作,它隶属于拼多多对于智慧农业方向的布局。很显然,智慧农业在人力成本和回报率上的体现,正是技术关于农业生产应用的助力。这具备两方面显而易见的好处,农户端的利润空间得以进一步扩大,农耕资源的节省与优化也是必然结果。

那么,从这种投入中,拼多多可以得到什么?这显然是投资者和企业自身都关心的问题。

借助切入生产端,拼多多服务的范围便不止局限于流通。在这个科技助农的过程中,拼多多与农户得到了进一步的绑定,对生产端的信息收集也更加及时,从而形成对整体的改进。

这种对于全链条的渗透,自然不止于一项策略。“多多农园”的模式,便是拼多多参与制订、引导标准化、统一化的生产、种植和管理的打法。

在拼多多内部,“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和“山村直连小区”这两个词组,是许多人都熟悉的业务模式。通过以贫困档卡户为生产经营主体、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对象,公司在云南怒江、保山、文山、临沧等地,建立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

这根链条的构成,当然包括了咖啡、茶叶,以及我们熟悉的雪莲果等优势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借助平台上行,建立了长效稳定的产销通道,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销售问题。

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农产区里,拼多多显然还有更多可以作为的地方——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公司对于社会资源的聚集,已经不再像初创之时那样费力,从政府到学界,都可以寻找到乐于加入这项事业的专家与资源。

通过联合赵春江院士、邓秀新院士等团队,从选择品种、改良土壤,到改进种植方式、提升管护水平的一整套标准化体系被引入农产区。这种先进方法与科学技术的应用,从源头优种优育开始,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带动档卡户增收。

而这,仍然不是拼多多对于农业改造的全貌。

03边界

对于中国农业而言,一些特殊性质的存在,使得中国农业展示出不同于美俄等大国的特征。

这种特征的一个关键词,是分散。

分散的小规模农场、农户,决定了中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基本状态,它是万千缺乏组织化的小农户,加上相当数量的小商贩,以及没有新式设备的毛坯型批发市场,共同组成了一个低效率、高损耗、高成本物流体系。

这种分散的状态,制约了中国很难以美俄等国为蓝本,复制出一套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因此,小规模家庭农场仍将是主要的中国农业生产主体。

这意味着,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造,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凡是想要对现有流通体系进行改造、想要缩短农产品的流通路径,降低损耗成本的组织,都必须重新吸纳、整合上述传统的流通资源,同时在这个框架进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而这正是拼多多近年来加速布局的着力点所在。在优化专注于农产品生鲜的物流系统之外,拼多多的一个特色打法,在于将“人”的因素发挥到极致。

在拼多多数不清的新农人案例,年轻的返乡创业者不在少数,这些人常常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过在大城市生活,在现代公司就业的经历,因此对于现代经营理念,对于供应链的理解,远远超过传统农户。到2021年一季度,拼多多直接带动全国超过10万新农人返乡就业,未来5年将继续再培养10万新农人

扶助这些新农人,帮助其建立公司,整合上游资源,成为了拼多多在基层点燃一颗颗火种的重要策略。这种扶助的本质,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多对多的农货交易环节,培养更多的有机主体。这些小农商公司的存在,可以基于本土乡情,按照自家生意需求整合传统的资源,搭建各自的生鲜网络。而这些分散的网络一旦在拼多多平台聚合,便形成了“纲举目张”的效应。

这正是拼多多在未来助力改造农业的框架与支撑。

2016年拼多多涉足农业之时,它只是平台电商在一个方向上的尝试,五年之后,它已经成长为一个围绕种植、流通、科研、农村创业、扶贫多个维度的农业集团,多多农研大赛、农创客大赛、全国首届农业机器人大赛、多多大学……各类有益的尝试层出不穷。

这样的扩张不禁让人联想:拼多多对于农业的布局,其边界究竟在哪里?

对于中国而言,农业从来都是这个国家的支柱,有了农业,中国人的饭碗,才握在自己手中。在能源、芯片、航天等多个领域角逐于世界舞台的北京下,中国人能够用对自己的农业加以改造,不仅仅会收获一个全球第一的大市场,也可以享受全世界任何地区都无法相比的便利生活,更可以见证一张“农业名片”的打造。

而这,便是拼多多可能性的边界。

故事回到我们开头那个普通丘北农户潘刚那里,在2021年的春天,潘刚并没有打算把去年赚的钱用来买轿车,也没有打算在丘北县城里买楼房。他希望能够再承包一些土地,把雪莲果的种植面积扩大。“最好还能打探一下,有没有适合的作物。”

这是一个依靠电商致富的农家的故事,这也是一个电商平台跨界赋能、改造产业的故事,这还是一家公司赛道突围、快速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故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