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白银 >

碳交易真的来了!设涨跌幅、定碳价……借率先纳入东风,电力股梅开二度

来源:时代财经   2021-07-16 10:22:18

靴子即将落地。

最新权威消息显示,中央层面首次正式明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7月正式启动。

7月14日上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于今年7月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据悉,首批被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的2200多家均为发电行业企业。

对此,沪深A股二级市场予以积极反应。

7月14日早盘,电力板块闻风而动,持续拉升。

世茂能源(行情605028,诊股)、新中港(行情605162,诊股)、杭州热电(行情605011,诊股)涨停,长源电力(行情000966,诊股)、涪陵电力(行情600452,诊股)、华银电力(行情600744,诊股)、闽东电力(行情000993,诊股)等多股均不同程度上涨。

14日收盘后,华南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告诉时代财经,此番集体异动并非纯概念炒作。

事实上,生态环境部已组织开展相关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工作,除发电行业外,还涵盖了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

前述吹风会上,赵英民表示,根据生态环境部核查情况看,总体来说,全国碳市场的数据质量符合要求。

赵英民称,“目前看,全国碳市场尚未启动,还不好说碳价是多少,但是从过去几年的运行情况看,全国七个试点省的加权平均碳价应该是40-50元人民币之间。目前全国碳市场相关制度设计中,我们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的碳价。”

他还透露,将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暂行条例尽快出台。

实际上,各地动作不断,近段时间关于碳交易的相关规则陆续出台。

6月22日,上海环境(行情601200,诊股)交易所官方网站挂出《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对挂牌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等作出了规定。

今年1月,北京公布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电力生产业》(DB11/T 1781-2020)等7个地方标准执行,覆盖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其他行业、服务业、道路运输等7个行业。

具体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落地形式,据财经网等媒体报道,全国碳市场将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开市启动仪式,随后,开始第一批交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中心落户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两者共同承担全国碳交易体系的支柱作用。北京提出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是对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7月14日,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标准排名研究院院长郭海飞对时代财经分析。

交易规则设有“涨跌停”及最低交易额

碳排放交易就是将环境“成本化”,借助市场力量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利”转化为一种有偿使用的生产要素,并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

据首创证券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

赵英民在吹风会上就国内与国际碳价衔接作出解释,“一个市场就有一个碳价,碳价都是由各自的市场机制决定,相互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碳价影响。”

他还指出,碳价格形成问题实际是碳市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碳价如何衔接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政策、法律、技术、标准等问题,目前,中方正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进程,推动构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碳市场机制。

至于碳市场运行机制,华宝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首先,政府确定整体减排目标,采取配额制度,先在一级市场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给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这些碳排放权。其次,受到经济激励、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会率先进行减排,并将多余的碳排放权卖给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并获取额外收益。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降低碳排放达标成本。

虽然目前《碳排放权交易暂行条例》尚未出台,但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落地的脚步渐进,北京、上海也相继出台相关的交易规则。

6月22日,上海环境交易所张贴出《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下简称“交易公告”),内文规定“挂牌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大申报数量应当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大宗协议交易单笔买卖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郭海飞对时代财经解读称,这意味着碳交易有了计量标准,挂牌交易和大宗交易有了明确划分和区别,需要按照挂牌交易单笔买卖最高不能超过10万吨二氧化碳,大宗交易单笔买卖不能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的标准来执行。

“设置交易配额是为了稳定价格,一个最小的交易量,就相当于股票市场最少买一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绿色可持续发展学者赵越对时代财经透露,他曾到北京碳交易所调研了解到,碳交量如果比较小可能出现挂牌一个星期都没有一个对手接盘的情况。

除此之外,交易公告还规定了类似股价交易的“涨跌停”——“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限制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10%之间,大宗协议交易的成交价格则限制在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的±30%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公告还提到,“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交易系统目前提供单向竞买功能。交易主体向交易机构提出卖出申请,交易机构发布竞价公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按照规定报价,在约定时间内通过交易系统成交。”

郭海飞解读称,这与土地竞拍有点类似,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

北京提出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早在今年1月,北京就公实施《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电力生产业》(DB11/T 1781-2020)等7个地方标准执行,覆盖电力、热力、水泥等7个行业。

“北京出台比较具体的核算方法对全国各地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核算算法有常大的启发性意义。”赵越指出,目前,各地之间的碳排放量核算不一样,还没有出台一个具体或统一的碳排放量核算的方法,基本上只是根据发改委26项碳排放源来进行倒推,比如一吨煤炭可以排放2.7吨的碳,再根据不同的能源可能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不一样,来倒推城市或者是省份之间的碳排放量。

值得注意是的,过去全国各地的交通碳排放量怎么进行核算一直都存在争议。

在赵越看来,这次北京就定义为“注册地为北京的移动设备的排放”非常有启发性。

他表示,“这就意味着,在北京范围内行驶的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设施,如果不是注册在北京的,就不进行核算。一辆京牌的汽车在海南行驶所排放的碳排放量也依然是放在北京市。”

此外,北京碳排放核算还明晰了“只考虑生产者责任,不考虑到消费者的责任”。

赵越指出,北京碳排放核算方法中,外购电力只算入包括数据,但不进入履约边界。例如,一家公司从电网买来的电,可能是用火力发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只是记录电厂的,不算到企业直接排放里面。

上海、湖北、北京分工各有侧重

早在2011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以及深圳等8个省市被列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主要覆盖发电、建材、钢铁等高耗能行业。

7月14日,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在吹风会上表示,在全国碳交易权交易市场开启后,不再支持新增试点,现有试点须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准备。

据生态环境部的相关规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的集中统一交易。全国碳市场建设采用“双城”模式,由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在股权架构方面,碳市场交易将分别以上海和湖北指定的实施机构为主导,其他联建省市自愿共同参与的方式。

发电行业是我国最大碳排放行业,电力行业年度碳排放量约40亿吨,约占总排放量的40%,全国碳交易首先强制纳入电力行业。

《中国环境报》今年3月报道,落户湖北的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为首批2225家履约电力企业办理开户手续。注册登记系统堪比整个碳交易的“大脑中枢”,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囊括了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承担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重要业务和管理职能,将汇集全国重点控排企业信息。

为何碳交易的“大脑中枢”会落户湖北?

据悉,湖北的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平均程度类似,产业结构偏重,控排企业较多。

《中国环境报》报道称,最早参与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的专家、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介绍,在早期,湖北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占据了全国60%-70%的份额,现在下降了一点。

根据对一年耗能6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碳排放的盘查标准,湖北把138家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截至今年2月底的数据显示,湖北交易总量接近3.6亿吨,占据全国交易市场大约34.8%左右的份额,交易额总计约83亿元,占据全国的比重约在57.8%左右。

目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向首批参与交易的电力企业发放了两年的配额。这些企业已在湖北碳交易中心注册登记账户,以后将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交易。

据悉,上海是全国最早探索建立中国环境类权益市场的城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也是全国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市场之一,一度交易规模全国领先。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对媒体表示,碳交易落地之后,上海将逐步探索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如推出配额质押、碳基金、碳信托,以及借碳业务、碳远期产品等金融产品交易,推进形成多层次碳市场。

而北京市2008年就建立北京环境交易所,在碳交易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全国率先的探索。

“北京提出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与武汉和上海的区别是北京针对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之外、没有具体交易额度限制、自愿开展碳交易的企业,比如,目前除电力行业之外的碳交易就可能在北京绿色交易所进行。”郭海飞补充道。

环保上市公司受资金热捧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透露,目前首批2225家电力企业已全部完成开户工作。

按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的说法,“十四五”期间,预计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被纳入到碳市场,未来八大行业控排企业大约有8000至10000家。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脚步临近,社会各方翘首以待。

6月23日一度有消息传全国碳交易中心于6月25日开启,尽管碳交易市场“犹抱琵琶半遮面”,但资本市场几番闻风而动,部分与环保或是耗能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出现异常波动。

6月23、24日,华自科技(行情300490,诊股)两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30%,7月13日,上涨12.7%。

时代财经注意到华自科技曾于6月24日、25日分别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以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补充公告》,提醒投资者部分交易软件将公司纳入“双碳”、“光伏概念”等热点题材,虽然该司一直以来专注于自动化及信息化技术,积极拓展能源、环保等领域业务,但光伏业务对于公司整体的财务报表和生产经营影响不大,提醒注意投资风险。

时代财经记者曾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华自科技投资者关系部,工作人员称,“投资者可能各有各的关注点,我们的主营业也没有什么变化,可能是关注到碳交易与光伏产业有一定的关系。”

无独有偶京蓝科技(行情000711,诊股)也是被资本追捧的环保股。6月23日,在消息面利好下,京蓝科技涨停。

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日期并非6月25日的辟谣消息公布,股价接连两日下跌。7月14日,京蓝科技微涨0.73%。

当天,京蓝科技投资关系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称,从长期看,土壤修复业务或环境园林板块,都属于环保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整体的政策导向还是好的。但具体业务方面,并没有因碳交易市场即将开启有太大影响。

另一边厢,高污染企业在布局“赶考”碳中和。

6月24日,华新水泥(行情600801,诊股)在2021年湖北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集体接待日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就表示,华新水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大量碳减排,在节能减碳上是行业领跑者。公司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早准备、早布局、早努力,保证公司碳减排目标如期完成。

7月14日,时代财经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华新水泥,工作人员介绍说,在碳中和大背景下,所有的水泥企业都面临考验。“华新水泥相较其他水泥公司有一点优势,是因为环保业务展开得比较早。公司有6大类垃圾处置,可以通过处置垃圾来替代一部分的煤,相当于减少碳的使用量。此外,公司一直在做减排、节能的措施,包括余热发电。”

“水泥行业第一步就是做到降低排放,再去研究碳捕捉,比如说生物替代或者其他替代技术。”该工作人员还称,全国碳交易市场落地在即,公司有专门设置可持续发展部门和气候保护部门,相关部门在研究交易细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