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白银 >

中国人寿:持续领跑行业,长期发展基础更趋稳固

来源:金融界   2022-03-26 14:22:33

3月24日晚间,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

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其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达6183.27亿元;公司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总投资收益同比增长7.8%达2140.57亿元,总投资收益率达4.98%;归母净利润为509.21亿元,同比增长1.3%。此外,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含价值达12030.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

每家上市险企的数据都很多,背后承载的是保险业的专业价值;在2021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下滑了0.79%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的系列数据更显含金量。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角度看,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并存,对于上市公司公布的系列数据能否有真正的理解,以及基于对数据的理解而做出合理的预判,考验着的是投资者的专业能力。

现实是,隔行如隔山。比如,同为金融行业,银行与保险的业务逻辑就有着本质不同,放大看,快消品和金融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为此,机构投资者会对投资领域做细分,保险通常被纳入非银研究组别,机构的研报重点更多偏重于“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等从产品精算逻辑上可以体现所收保费与股东利润关系的指标,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如何理解数据本身都是难题,进而导致数据的增幅往往是其研判个股价值的基础。

但一个既定的事实是,数据总是实时更新。因此,投资者习惯于夸大短期因素,忽视长期因素。“影响股价的因素是多方位的,既有公司内部的因素亦有监管、环境、经济外部因素。”中国人寿副总裁、总精算师、董事会秘书利明光在3月25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如此阐述其对上市险企股价的理解。

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经营的是长久期的风险保障,且不论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能否落地,单就如何判断险企的价值而言,数据背后的发展逻辑比数据本身更有价值。

保险业的经营逻辑从根源上看有两点,一是公司治理,这意味着是否可从源头上控制住风险,二是基于合规的经营前瞻性,这其中包括业务结构、发展战略以及投资策略等等实操层面的维度。

结合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年报以及业绩发布会上领导层所传递出的信息可得出如下判断:国寿持续领跑行业,长期发展逻辑已成。具体观察维度是经营层面的业务结构、融合发展、投资价值和公司治理层面的价值延续。

“鼎新工程”和“六个国寿”

郭树清主席说,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形成有效自我约束、树立良好市场形象、获得公众信心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部门以公司治理为抓手,密集出台了包括《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银行保险机构大股东行为监管办法(试行)》等系列监管制度,从股东、股权、三会一层、关联交易等多重维度正本清源,重塑保险业公司治理价值取向,为行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健全的制度基础。

但从实践及理论的双重视角看,保险业系列公司治理举措的背后考量因素基本集中于系列公司治理乱象,比如被业内外广泛关注的抢夺公章事件、被离职事件或因多年增资未果而引发的系列年度大戏等等。

目前,理论届的通说认为前述保险业公司治理乱象的根源在于缺少一股独大的股权机构,比如2021年12月刊的《保险理论与实践》杂志中刊发的《基于不同股权结构保险公司治理情况研究》一文中,作者以实证研究方式充分肯定了股权集中型公司的公司治理能力,其给出的意见亦是参考国有控股公司机制,强化党的领导。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等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其党的领导力度始终是行业标杆,从公司治理角度看,其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毋庸置疑,最大的风险则在于“三会一层”的定期调整所引发的战略波动性。

中国人寿执行董事、总裁苏恒轩在25日的发布会上谈及“六个国寿”之“活力国寿”时称,“鼎新工程”是今天的起点,是一个基础工程、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亦是不断更新的工程。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鼎新工程”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是“六个国寿”的基础,而这一阐述所释放出的价值信号比系列数据本身更有价值。会后“稳定且一以贯之”的评价无疑是业内外对这一观点的直接回应。

据公开信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在“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寿将聚焦健康、养老、财富增长三大领域,加速“产品+服务+科技”发展模式落地,打造先锋国寿、幸福国寿、长青国寿、活力国寿、数字国寿、安全国寿,推动中国人寿向全球领先寿险公司迈出坚实步伐。

“锁定民众所需,聚焦供给侧,自我革新始终在路上。”显而易见,每一个“国寿”的背后都有着清晰可自洽的逻辑,这或许就是中国人寿作为行业“国之大者”价值的最好体现,归根结底“始终心之为民”便可概况,作为行业老大哥,任何时候都不因一人一事之得失而动摇其坚守主业,为国为民计的责任与担当。

业务结构、融合发展和投资

国寿的长期价值基础更趋稳固

(1)个银团结构更趋均衡,产品结构全面回归保障

寿险业务的经营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规模二是结构。

首先,规模是生命线,规模越大价值越高。相比保险业“七平八盈”的生命周期之说,年度新单保费稳定在200亿元则被业内外实战家视为是跨越生死的关键,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作为行业老大哥,其规模早已不是问题,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其首年期交保费为984.10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416.82亿元。因此,要观察其发展,更应关注其结构。

寿险行业除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业务或曰融合业务外,个险、银保和团险仍是传统的三驾马车,三者各有利弊,但“得个险者得天下”今天看来依然有其价值,不过从业务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看,作为链通高净值人群的银保渠道和可有效提升效率的团险渠道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渠道业务占比遂即成为重要的分水岭,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183.27亿元,个险板块实现总保费5094.89亿元,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493.26亿元,团险渠道实现总保费291.62亿元,占比分别为:82.4%、8.0%、4.7%。层次分明,权重清晰,保险业务的价值显而易见。

对此,还需进一步探讨的一点是趸交期交比以及短期险与长期险的占比问题,这关系到的是业务本身是否回归到保障本身还是仍停留于与银行等厮杀的“理财竞品”阶段,从行业实践看,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渠道在银保,国寿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493.26亿元,同比增长19.6%。首年期交保费达161.1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5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67.43亿元,同比增长35.3%。续期保费达327.92亿元,同比增长30.6%,占渠道总保费比重达66.48%,同比提升5.59个百分点。

在行业将“趸交”作为渠道准入筹码的银保固有模式下,国寿的首年期交和续期彰显的不仅是业务品质,更是对合规底线的坚守。

(2)发力供给侧,融合发展回应消费者所想所需

“保险不好卖了”的确已成为行业共识。

但从销售的视角看,任何产品都可以是好卖的产品,区别在于如何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基于此,就保险业而言,“消费者教育”亦已成为行业共识,但问题在于,消费者保险意识提升的同时,其专业性亦将同步提升,在此背景下,横向的产品对比、纵向的服务对比、全面的销售人员素质审视等等便自然成为同步衍生出的新问题。

面对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这一年,行业主体对代理人渠道的“主动清虚”,国寿亦不例外,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国寿寿险个险销售人力为82万人,2020年同期为137.8万人;我们还可以看到,年金、增额终身寿等产品越普遍,消费者可比较可选择的范围愈发宽广。概而言之,行业在因应着消费者的诉求而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这是保险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表现,难点在于如何在成熟市场中获取更多的消费者认同,答案其实显而易见,必然是供给侧改革。尽管称之为供给侧,但其所有的发力点一定来自于需求侧,二者互为因果。就今天以及未来的保险消费而言,一站式服务是最基本亦是最难实现的服务。

比如,你或你身边的朋友,其对保险的需求会是什么?对,刚需是车险,当然还有意外险、健康险、寿险或为养老准备的年金等业务,同时为了缴费方便可能还需要再锁定一张银行卡,一个服务人员能搞定和一群服务人员才能搞定,你会怎么选?

从个体的人到法人机构,其实都会存在类似的服务需求,就法人机构而言,需要贷款时需要找银行,为了平滑潜在经营风险可能同时会选择投保企财险,还需要为员工投保相关的健康险,如此种种,法人机构希望对接一人还是多人?

民心所向就是趋势,而这亦是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的初心之所在。近年来,其综合金融板块充分发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寿险+”综合金融生态圈,开创综合金融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年报显示,2021年,在车险综合改革、发展限速的压力下,公司代理中国人寿财产险公司业务实现保费211.07亿元,保单件数同比增长18.0%;公司代理企业年金业务新增首年到账规模及养老保障业务规模为281.97亿元;广发银行代理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银保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实现平稳发展;国寿广发联名借记卡、信用卡新增发卡122.4万张......

当然,这背后则是科技的支撑,科技产品日均迭代优化超过40次、全辖12大类24万电子设备统一管控、智能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日均提供智能服务超过500万次、数字化平台累计开放标准服务3256个......年报中的系列科技相关数据无疑就是最好的佐证。

(3)锚定价值投资,奏响资负联动的共鸣曲

保险,典型的资产负债高度联动的行业,如果将保险业比作一辆骑行中的自行车,承保和投资则各为一轮。在全面回归保障,需要长久期匹配的投资在整个行业运营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如何评价投资好与坏?

金融与实体、金融之各细分领域的评价标准一定不同。就保险业而言,其投资至少需要满足两个维度的要求,一是可兼顾长短期限二是可覆盖负债成本。

权益类资产、二级市场、股权、地产等等专业术语背后体现的投资团队的术与道,虽无法穷尽,但我们可以观察其背后的逻辑,国寿关注“绿色”,典型如“清洁能源基金”为代表的风电等领域的投资。

作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主力能源供给,业内外的共识是风电可预见的收益红利期至少可持续20年以上,与寿险保单的长久期有着高度的适配性,与此同时,财产保险亦将成为风电设施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保险安排。

资负联动的战略定位亦为其带来了良好的投资收益,年报数据显示,其2021年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2140.57亿元,较2020年增加154.61亿元,同比增长7.8%,总投资收益率为4.98%。

投资者亦或消费者,其对于保险公司的观察,聚焦于公司治理和公司经营两点足矣。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为例,其作为国有金融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都是监管的好学生、市场的好榜样、消费者的好伙伴,公司治理表现有目共睹,从国内外保险监管实践看这一基础足以保障其行稳致远;而发力供给侧,以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营逻辑本身则足以支撑其更长久的价值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