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

可口可乐在中国卖酒了!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1-06-03 09:24:20

“我们开始卖酒了。”6月1日儿童节当天,可口可乐中国通过官方微博向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在一并贴出的长图片中,这家以“快乐肥宅水”为大众所熟知的跨国企业表示,其在中国市场首次推出了含酒精饮料——托帕客(Topo Chico)硬苏打气泡酒。可口可乐中国称,该产品的推出是公司正式进军中国含酒精饮料市场的突破性尝试,同时也标志着公司全面推进“全品类饮料”战略的又一项成果。

“要和茅台竞争!”“肥宅快乐酒来了!”“酱香型可乐什么时候推出?”在这条微博下面,消费者留言格外活跃。显然,大部分消费者对这一新品颇感兴趣,“快乐水”推出“快乐酒”也成为热聊话题。

目前,中国市场的酒精饮料领域玩家队伍正在壮大,不过市场还处于做大份额的阶段。上海博盖咨询创始合伙人高剑锋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尽管此次可口可乐进入已不算早,但在饮料、乳制品领域还存在一个特殊的现象——“后发优势”,“头部企业一般是先观察,一旦瞄准市场,即可凭借营销和渠道上的优势占据细分领域主导地位”。

抢占新兴市场

可口可乐中国方面表示,托帕客硬苏打气泡酒的研发灵感源自于托帕客气泡水。2017年,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了诞生于1895年的墨西哥气泡水品牌托帕客(Topo Chico),拓展气泡水业务。而托帕客气泡水就常被用于调制酒精饮料。

事实上,在进入中国市场前,托帕客硬苏打气泡酒已经率先在拉丁美洲和欧洲推出。那么,为何中国市场会选择这一时点推出?今日,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市场,硬苏打气泡酒仍处于新兴阶段,市场潜力大。

据了解,托帕客硬苏打气泡酒以无麸质酒精为基底,调配苏打气泡水制成,具有低酒精度(4.7%vol)、低糖、零脂肪、带有果香等特点。目前,该产品已经推出三种风味:柠檬青柠味、草莓番石榴味以及缤纷菠萝味,并已于6月1日在可口可乐天猫旗舰店正式发售,后续还将陆续登陆更多电商和新零售渠道。

记者查询电商平台后发现,目前3罐规格为330ml的新品券后活动价近28元。截至6月2日16点,天猫旗舰店上,该产品显示的月销已达700+。

对于这款产品,可口可乐中国方面显然十分看重。在一份公开资料中,可口可乐中国方面称,作为一种入门级酒精饮料,其低糖、0脂肪、低酒精度等属性迎合了现代年轻人追求轻负担的生活方式,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

此前,中研研究院发布的《2020低度酒行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分析》显示,2019年,国内果酒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2315亿元。近两年我国低度酒市场的消费金额增速在50%以上,在去年的618期间,低度酒类增幅一度超过80%。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喝不喝酒的话题十分引人关注。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曾发布《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指出,酒水与饮料的边界开始走向模糊化,低酒精度饮料则正好与年轻消费群体所信奉的“健康微醺”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此次酒精饮料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对可口可乐具备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整个低度微醺类酒精饮料在大行其道,不断在蚕食非酒精饮料的市场份额。如果说从整个新生代核心需求角度去看,我认为可口可乐的这个战略非常接地气,有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肥宅水”转变

提及可口可乐,大家最先想到的无疑是其经典的碳酸饮料产品。而此次可口可乐中国“卖酒”一事出来后,也有观点提及是因为全糖可乐品类增长已进入瓶颈期,尤其是在各大低糖类产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曾经的“快乐肥宅水”正面临压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可口可乐中国合作方中国食品2020年财报显示,该年,其汽水收入为133.14亿元,仅同比增长4%,其中,“无糖”、“纤维+”系列销售录得近50%的同比增幅,远超传统汽水增幅。

高剑锋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可口可乐来说,经典的碳酸饮料可乐产品不会有较大的衰退,可以说是公司的“金牛”业务,但与此同时,这部分业务想要继续实现高增长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口可乐要不断拓细分市场推战略新品,培育新的增长曲线。”

事实上,可口可乐此前一直在推进“全品类饮料”战略,于中国市场,其也在不断推出适应本土市场的饮品,如热饮产品“可口可乐生姜+”汽水、美汁源苹果醋饮料等产品。

在高剑锋看来,包括可口可乐、娃哈哈等饮料巨头在内,过去几年,整个头部企业并没有非常亮眼的产品出现。“可口可乐还是基于中国市场酒精饮料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布局,过去它较为偏重碳酸类产品,还有一些软饮料。目前切入硬饮料领域,主要还是看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

记者注意到,在此之前,酒精饮料领域的布局者已有不少,此时入局的可口可乐是否还有优势?会否也陷入行业同质化竞争中?

高剑锋对此表示,这并不是关键问题。一方面,尽管这一领域选手众多,但并没有大玩家,所以竞争算不上激烈,还处于一起做大蛋糕的阶段。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往往会在某个细分领域发展一段时间后进入布局,进而借助自己强大的营销能力和渠道实力“收割”市场。

相关文章

TOP